杜云
摘 要:随着空中交通的发展与进步,航空器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和交通畅通,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证飞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空域分类展开讨论,分析影响空域分类的关键要素,探讨空域分类关键技术,从控制流量预测、保障能力以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关键词: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前言:空域是具有法律属性、自然属性和技术属性的可航空间范围,其对于空中交通交通工具的空中活动范围予以规划和限制,其具有空中交通服务和特殊使用的结构角度。空域分类多种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飞行流量、空域保障以及空域安全是其关键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1.空域分类的关键要素
以我国为例,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从维护国家安全、保证飞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制定空域分类方案。以ICAO(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空域分类标准作为参考,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空域的划设,同时借鉴其他各国的空域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空域用户的实际需求,主要包括空中交通服务和特殊使用,空中交通服务包括公共运输航空、通用航空,而特殊使用则包括军事航空服务。不同的空域用户的需求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在空域划设和分类时,需要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合理使用空域空间,给予其使用权利。根据其他国家的空域分类经验,一般将A类空域和C类空域划设为公共运输航空。
随着空中交通的发展与进步,航空器的数量和密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和交通畅通,需要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维护空中交通秩序。根据IFR飞行流量,有效控制飞行活动与其他航空器之间间隔。考虑空中交通的混合、复杂程度,完善空中交通保障系统,提高其保障能力。加强环境约束,维护空域安全设置禁区、危险区、限制区等特殊使用区域,在无特殊情况下,该区域内仅本国军方可进行飞行作业。在空域分类与划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上关键要素[1]。
2.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分析
上文将空域分类的关键要素总结为本国实际情况、IFR飞行流量、服务水平、空域用户需求、空域保障能力、交通复杂程度、空域环境约束以及空域安全等多个方面,其相应要求除了客观存在、客观要求以及国际惯例之外,还包括交通流量预测、空域保障能力评估以及空域安全性分析等多个方面。
2.1空中交通流量预测
空中交流流量在是决定空域类型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机场的繁忙程度、旅客流量、年飞行架次、年IFR 运行架次等数据,进而对空中交通流量做出整体的预测。参考该预测数据,帮助航空管理部门进行空域结构的修改,为空域类型的决策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机场数量,机场跑道数量以相关硬件设备的调整与规划都将受到空中交通流量预测结果的影响,这就对空中交通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技术层面予以持续性改进和升级。在空中航线的调整与增加时,需要得到其提供的量化依据。从宏观上分析并评价飞行流量是否合理,进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空中交通网络,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域。随着我国空域分类改革的深入进行,低空空域逐步开放,并将其划设为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加强对通用航空飞行流量的预测,进而明确空域开放的时间、地点和次序。由此可见,空中交通流量预测对于空域的划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2]。
2.2空域保障系统的综合评估
基于通信、导航及监视等空域服务系统支撑,为空域服务提供重要的拿权保障,将符合本国的空域分类标准与系统运行软硬件框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于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以及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进一步完善空域保障系统,并进行综合评估,提高的空域的安全水平,并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交通服务空域分为 A、B、C、D、E、F、G七类,同时在不同空域类型当中,对于其保障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根据保障能力的大小进行空域类型排序,针对性予以评估,加强了对航空器管理和控制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其飞行的束缚[3]。
2.3空域安全技术
在空域分类方案的设计阶段,就需要对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估,判断其是否满足航空安全要求。在空域分类方案的设计当中,需要考虑实施过程中人的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并作出整体综合评价。根据空域分类方案的安全性,结合现行飞行基本规则,分析航空安全风险。根据安全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空域安全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非管制空域的主体,管制员和与飞行员对于空域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需要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4]。
结论:通过对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结合空域分类的关键要素,采取空中交通流量预测、空域保障系统的综合评估以及空域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空域的分类和划设,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充分满足其实际需求,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旭. 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域规划关键技术探析[J]. 谷,2014,03:1+5.
[2]陈丹,胡明华,张洪海,尹嘉男. 考虑周期性波动因素的中长期空中交通流量预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03:562-568.
[3]郭海鹏. 空域单元管制保障能力的分析方法[J]. 中国民用航空,2011,10:53-56.
[4]冯登超,袁晓辉. 低空空域安全告警航图可视化研究进展[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03:3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