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荷芳
老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如何才能把学生眼中枯燥的文言文转化的有声有色有利于他们的识记?想让学生能够拿起文言不手软,还是需要解决有关文言翻译的两个问题:一为词义,一为语法。
如何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呢?教师在教授文言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考察词义,融会贯通
教师在教授文言翻译时,在遵循 “尊重原文,字字落实”的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巧妙地运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形象的讲解。
1.字形结构推敲法。
除了必须要背记下来的实词以外,还可以教授学生通过文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意思。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一半决定字的读音,一半决定字的意思。
2.成语推导法。
文言实词“速”,在某些语境里是“招致”的意思,这时可以快速地想到成语“不速之客”;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进行迁移,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始速祸焉”的“速”,是“招致”的意思。
3.互文见义法。
根据句子结构前后对称的方法来理解。如理解《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 “追”和“逐”的意思相近,那么“亡”和“北”的意思也就相近。
4.特定语境记忆法。
有一些词语是古代特定的,如“壁”在《史记》中多为“军营”的意思,如《淮阴侯列传》中“空壁逐之”;有些实词在古词义中经过进化由双音节变为单音节,如“妻子”在古义中是“妻子和儿女”,而在现在就变成了“妻”这一单义了……把字的意思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通顺符合语境就对了。
二、巧用成语,活学语法
成语结构简单,易学易记,通过有些成语可以学习到很多文言句式。
1.可以通过成语学习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这些类型成语中也有,比较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又可以分为介词宾语前置、“是”字提前宾语、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成语中若掌握了“夜以继日”“一以贯之”,就能够明确当出现“前置宾语+介词+谓语(动词)+宾语”的结构时,就能迅速把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翻译出来就是“你根据什么了解燕王呢?”“何以”的正確语序就是“以何”。
2.“是”字提前宾语
这类成语基本的语法结构是“前置宾语+是+谓语(动词)”,以“惟+前置宾语+是+谓语(动词)”最为常见。翻译时将“前置宾语”调到谓语后边即可。“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这两个成语可解释为“只追究你的责任”(惟问你)、“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比喻服从指挥和乐于追随”(惟瞻马首)。这类成语还有很多,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联系课文中学到的句子,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这个句子的正常结构应该是“求,无乃过尔与?”可以翻译为:“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3.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这类成语比较典型的是“时不我待”“时不我与”,其语法结构是“否定词+前置宾语+谓语(动词)”,其语法特征有两点:一是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这一规律与古汉语中否定句宾语前置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上述两个成语的正常结构就是“时不待我”(时机不等待我)、“时不与我”(时间不等待我们)。“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国风》)应为“莫肯顾我”;“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中“不余欺”即“不欺余”。
4.介宾结构后置
比较典型的成语如“相濡以沫”“持之以恒”,其特点是“以”字引导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置在动词的后边。这两个成语的正常语序就应该是“以沫相濡” “以恒持之”。这类成语还有很多,如“求道于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绳之以法”“判若鸿沟”“轻如鸿毛”等。
5.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现象较为复杂,而成语由于结构简单、便于理解,更易于学生接受。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路途上,我们殊途同归,都想要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文言文。而文言文又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的精髓,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也是很难的。无论如何,身为教师,路曼曼其修远,我们要努力发扬上下求索的精神,能育人,更要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