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洪瀑
【摘要】学习力是人类学习中重要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原动力,更是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学活动中构建学习创造力模型,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学校项目学习 学习创造力 创新意识
当前教育领域针对“学校项目学习”引领学习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基于学校项目学习和学习创造力的现实情况,建构与完善学习创造力结构和运行模式,发挥学校项目学习主题教育在学习创造力的引领作用,为学校以及师生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是推进学校校本研究走向深层化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力总体水平并不乐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计划性较差,影响着学习力的指向和质量,学习创造力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项目学习是当前初中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学校项目学习为基础,构建学习创造力模型,对于提升初中项目学习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习创造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学习创造力教育,却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学习创造力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也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契合当前教学改革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学习创造力教育被国内诸多学校重视起来。虽然学校对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尤为推崇,期望能够通过教学理念的引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教育目的,但是由于当前教育体制中考试教学评价方式的约束,导致学习创造力教育往往难以在教学活动中深入进行。
2.学习创造力教育过于表面化
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学校教育工作也逐渐意识到创新性教育的重要性,成立创新教育工作室,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开发诸多学习创造力专题教育资源、活动主题,教育案例,也积累了一些薄弱学科“潜能课堂”实施经验,创新教育逐渐趋于常态。随着创新教育向纵深推进,也体现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零打碎敲的实施模式和“碎片化”的教育活动,只适合学生浅层次的发展,虽然它便于积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但它不利于教育向有效性常态化发展,因为它缺少稳定的培养结构,不利于形成学生学习创造力由“外表层次”向“核心层次”的推进。
二、基于学校项目学习的学习创造力模型构建策略
1.建立课程系统,增多项目内容思维广度和深度助力学习创造力发展
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中心点,课程整合与项目式学习的对接上,能够将项目学习作为媒介,通过精准学科整合与项目实践,实现课程与活动的双向导流,致力于打通学科壁垒与知识阻隔。为实现项目学习与学习创造力模型构建的结合,首先,需要建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框架,围绕一个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其次,需要突出多元要素开发课程资源,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形成学习创造力教育的优势力量,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如平阴县第二中学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校友、高校等资源,开发“汽车学堂+”“传统文化吃得上”“护士体验”“3D打印”“微观天下”“行走实践课”等项目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项目学习课程的多元空间,同时利用项目学习途径拓展教育內容的深入,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创新思维,以学生的主观兴趣为基础培养其学习力,在实践项目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
2.实践“知行合一”,加大融合步伐
课程框架的构建为学习创造力模型构建奠定基础,为促进学习创造力模型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将以项目学习为途径的课程整合进一步深化,融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进行课程、德育、文化多元教育目标的融合。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学习创造力构建也应当促进云课堂创新教学技术的应用,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如化学学科教学可以融入生物学科知识,实现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的教材重组和整合,创设并开展“豆腐的制作”创新实验项目,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豆腐的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理解胶体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混合物、卤水点豆腐的真正含义、掌握胶体聚沉及蛋白质的常见化学性质等知识点。多学科课程整合推动课堂转型,不仅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转化,实现师生共进式学习过程。
3.建构“模块化主题式”教育坐标
学科学习的本质和关键在于,能够连接知识与环境、生活、文本、经验之间的关系,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为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学习创造力的教育目的,还需要重视课程整合的横向关联与纵向挖潜,建立“模块化”与“主题式”相结合的教育坐标。每个学科具有自身的教学属性,学科知识体系内也存在内在逻辑顺序,教育坐标的确定能够体现培养功能中的相同价值,围绕特定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如基于“微观天下”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艺术等跨学科的知识。开展“模块化主题式”教育,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迅速从教室步入活动场所,从入门到精进,全面掌握主题内容与奥秘。通过教学过程能够深刻认识到,不论是模块,还是主题,任何一端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点,模块可以结合成主题,主题可以带动模块学习,真正达到以兴趣驱动、问题引导的学习目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4.诠释不可能性的可能性
创新思维需要具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一切皆有可能”的思维方式,才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敢于突破、尝试和创新。项目学习中进行学习创造力培养,要重视在课程建设中体现传统教育与教育发展新常态之间的张力,以渗透式、融合式、消弭式课程教育整合为路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发展。项目学习要尝试多视角、多路径,诠释“打破固定时,整合分散时,长短课交融,多种弹性课时安排”的可能性;诠释“打破班级制,整合走班制,空间流转移,多种场所活动学习”的可能性;诠释“打破传授制,整合多举措,开放式课堂,多种方式实践体验”的可能性;诠释“打破扁平式,整合分布式,打破角色界限,多种格局全员育人”的可能性。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打破了学时、学科、空间、角色界限,通过教学形式的突破,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达到学习创造力培育的教育目的。
学校应用项目学习开展学习创造力教育,需要重视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通过增多项目内容思维广度和深度助力学习创造力发展、实践“知行合一”加大融合步伐、建构“模块化主题式”教育坐标、诠释不可能性的可能性等途径,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赖荣幸.从知识学习到创造力发展——《迷彩服》教学案例评析[J].中国美术教育,2018,(06):15.
[2]饶敏,胡小勇,张华阳.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从设计型学习初始模式到设计型学习实践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8,(09):59.
[3]鞠馥宇.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18,(08):109.
[4]胡小勇,朱龙.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6):11.
[5]姚旭.创造是科学学习的灵魂——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新校园,2017,(0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