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蔚
《唱京戏》是上音版四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歌唱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能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京剧中西皮流水这一唱腔的准确感知与体验,完成对京剧初步的审美体验。同时在掌握一定的京剧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使京腔京韵徐徐沁入学生心脾,也使京剧这门国粹能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功在课前准备
(一)学情分析,确定预设
《唱京戏》的文化语境含义为京剧是古老东方的一颗艺术明珠,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北京,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设计切入点为抓住京剧表演艺术特征,打破时空的阻隔,缩短距离感。确定从律动一简介一歌词(四功:唱、念、做、打)一律动一演唱一展示,辅助信息技术多元拓展,纵横联动地展开教学。
(二)难度缓降,点面结合
充分把握四年级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唱京戏》的词谱难度大,六度大跳、装饰音、休止符、附点音符、前十六等交替出现,要做到有板有眼,京剧韵味十足,几乎在一堂课内无法实现,就必须把难度降低,避免学习内容规划的经验主义和对学习要求的人为拔高。达成性目标设定为是现代戏曲腔歌曲的不成熟模仿,指向学生的音乐表现。逐层逐句的模唱,缠绵悱恻、九曲回肠、急起急落的京腔京韵回旋缭绕,同时在发声方法、喉嗓的运用、气息的使用中都给予学生相对应的指导与点评。
二、设计精准,节奏平稳
1.组织教学环节
学生在京剧武场音乐中进教室。(跑龙套的动作进入教室。)
说明:创设情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京腔京韵所包围,跑龙套中的提甲单山膀式出场动作,激发出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为西皮流水唱腔的《唱京戏》学唱做好扎实的铺垫。
2.新授教学
导入:你听到的是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生:京剧。
说明:在音乐欣赏基础上即锣鼓场京剧进场后,学生对音乐的体裁与风格有了初步的认知,课堂上反馈出来。
师生观看京剧简介视频
新授:
(1)念:歌词诵读,走进京剧。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朗读歌词,提出质疑,走近京剧。
(教师说明介绍唱念做打,学生视频辨别。)
用念的方式,根据节奏再次诵读歌词。(强调腹部的收与顶,喉嗓,假声。)
说明:感受京剧的行腔特点以及表演形式,有助于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对京剧文化产生积极、多元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做:教师视频播放《唱京戏》律动,学生模仿。
设计说明:通过歌词诵读,京剧知识的拓展,学生视频模仿,引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渴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3)旋律哼唱,学唱歌谱。
唱:唱前准备,京剧式的练嗓。(提示:Yi……)
(4)用听唱法结合视唱法,分句模仿学唱旋律。
难点解决:请识谱能力强学生做旋律哼唱的提示,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提示:休止符建议吸气;乐句的气口;前倚音。
(5)学生完整演唱旋律。
(6)用“YI”模唱,(提示:嘴唇微开,声音自然。)
(7)师生旋律接龙。
(8)学生旋律演唱并评价。(提示:唱准、注意气口和装饰音)
(9)学唱歌词,把握唱腔。
分句配歌词(提示:一字多音的处理,韵母的延长)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提示:声音明亮,节奏准确,情绪明朗,注意一字多音。)
说明:通过学习,形成乐观、积极、自信的态度,愿意参加集体性音乐活动,培养和他人合作、与集体协同的意识。
(10)学生演唱展示与评价。(提示:樂句的连贯,抢吸,声断气连,弱起。)
说明:根据歌曲情绪风格的需要,唱准确,控制演唱音量,咬字吐字清晰,统一呼吸气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技能练习,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掌握知识,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演唱表演之中。师评、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评价记录。
4.拓展活动
学生观看京剧简介2。
课后任务:任选一个完成
(1)为家人演唱和表演《唱京戏》
(2)做个2分钟的口头京剧推广广告。
(3)欣赏《赤伶》《紫竹调》《清平误》等戏歌
5.结束教学
师生京剧念白作师生告别。
学生京剧武场音乐做跑龙套动作出教室。
三、尺短情长,反思提升
《上海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音乐表现”的实践重点,是在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要素、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模仿表现、集体表演、互动评价等方法,学习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表达音乐情感。采用模仿表现的方式,跟着老师,学习戏曲中的念白或简短的唱腔,感受戏曲行当的韵味。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简单的戏曲艺术的形体表演形式,如京剧的“亮相”动作、戏曲广播体操等。在模唱旋律中,以京剧声腔行腔为特色,鼓励学生用“YI”进行模唱。学生们有模有样,十分可爱,每位学生都全情投入。
京剧与四年级学生有着百年的距离,唱腔、念白、动作、服饰,乃至京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伴奏的乐器,它都让孩子感到陌生。怎样培养他们对国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唯有依托信息技术,用视频穿越百年,让学生直观感受“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京剧的行当、唱腔、脸谱、表演形式”,也体会到视频解说中提到的“京剧呈现出的富丽堂皇,高雅别致的风范。”
京腔京韵总关情,课堂每一天都充满新的尝试、新的更替、新的收获。对每个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想在35分钟的咫尺之间,穷千里之意是万万不能的。每堂课总是尺短情长,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基于课程标准、凸显目标导向”和“彰显学科特质、遵循科学规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花,依旧需要沐风栉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