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媚
【摘要】本文论述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应用分类观的策略,提出明确基本分类观念精心选择复习内容,结合实际化学知识呈现具体分类观念,科学设置驱动问题推动分类观念建构,设计分类情境活动促进认知发展,开展专题复习活动深化分类观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与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分类观 初中化学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42-02
分類作为人类认识社会关系与自然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物质分类属于化学学科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应用分类观,指导学生形成从类别认识同类物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化学观念,使其逐渐由物质的个别学习过渡至从分类视角认识物质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科学的分类思维与方法,了解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改善复习效果。
一、明确基本分类观念,精心选择复习内容
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做好教学设计是应用分类观的前提。教师首先应分析复习内容,找出以分类观为主线的知识进行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其在头脑中形成系统且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在复习课中需以分类观为前提,科学分配复习内容,结合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依据一定的分类观管理重新进行章节分配,带领学生高效复习。
在复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教师提问: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们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吗?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学生可能说出:水结冰、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灯泡发光以及木柴燃烧、砂糖炭化、白磷自然、石头风化等。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将这些物质变化进行分类,说出分类依据。学生认真回顾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找出两者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常伴有发光、放热、放出气体、颜色变化、形态变化和产生沉淀物等现象,而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的现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随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有何联系。这样教学,教师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分类观,让学生在比较中讨论,进而促使学生准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运用分类观使其知识脉络掌握得更加清晰,真正理解物质的变化。
二、结合实际化学知识,呈现具体分类观念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分类、结构、性质、变化和反应的科目,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分类观并非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一种科学的观念,不过需建立在实际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分类规则。因此,教师在复习课中应以分类观为基础,结合具体化学知识找到分类观且直观呈现出来,指导学生围绕化学知识要点进行分类复习,使其根据实际复习内容来判断,将分类观念具体呈现在知识中,锻炼他们的迁移能力,进而初步学会分类。
例如,在复习“金属材料”时,教师要求学生罗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元素,如铜、铁、铝、钠和镁等,指导他们复习元素符号与名称,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组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图片,包括铁狮子、马踏飞燕、铁搭、栏杆、货币等,提问:金属材料有哪些物理性质?让学生回忆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他们回答出硬度、密度、沸点、熔点、状态和颜色等,并据此将常见的金属材料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再出示一组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提问:“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呈现具体分类观念,结合实际化学知识归纳出物质的用途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科学设置驱动问题,推动分类观念建构
分类观作为初中化学中一种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复习课中应用分类观,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化学知识体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系统掌握化学各板块知识,对整个复习课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复习中应用分类观时,应该科学设置一系列驱动性问题,使其将“分类观”转变为“如何”“为什么”“什么”等,再根据物质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练习,推动他们分类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复习“酸、碱、盐”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酸、碱、盐的定义: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叫做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的叫做碱;酸和碱的中和产物就是盐。当他们遇到新物质时,可设置驱动性问题:这种物质属于酸、碱、盐中的哪个类别?该物质有什么性质?或者设置练习题进行实践训练,如:下列物质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是酸的是( )A.HCl;B.HNO3;C.NaHSO4;D.H2SO4。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CuO;B.Cu(OH)2;C.(NH4)2SO4;D.H2SO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类的是( )A.硫酸;B.硝酸银;C.硝酸;D.盐酸。下列物质电离时,能电离出氢离子的是( )A.KOH;B.HNO3;C.KCl;D.KClO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酸、碱、盐的分类判断,使其充分认识到分类的作用。
上述案例,利用驱动性问题和练习题的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透彻认识,实现知识本位和观念建构的有机融合,推动他们分类观的建构,并逐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四、设计分类情境活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在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涉及的物质有很多,通常采用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类推测物质的性质,然后有目的地进行验证,最终认知物质的性质。简单来说,分类观就是归纳化学物质的共性,为推测新物质性质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应巧妙设计一些分类情境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亲身感受分类观在具体化学知识中的呈现,不仅有助于分类观的自主构建,还能检测他们在活动中分类观的构建情况。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分类情境活动:这里有金属单质Mg,写出含镁元素的金属氧化物、碱和盐。活动内容:根据物质类别要求写出含镁元素的物质化学式,利用物质类别属性分別预测“金属镁”和“氢氧化镁”的化学性质。学生能够轻松写出不同类别含镁元素的物质化学式,分别是:金属氧化物MgO,碱Mg(OH)2,盐MgCO3。金属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燃烧时产生眩目的白光,生成氧化镁,镁与氟化物、氢氟酸和铬酸不发生作用,也不受苛性碱侵蚀,但极易溶解于有机和无机酸中,等等。氢氧化镁难溶于水和醇,溶于稀酸和铵盐溶液,水溶液呈碱性;可用于制糖和氧化镁等。
针对上述案例,学生根据物质分类要求有序写出化学式,能进一步熟悉物质分类的知识网络,让他们通过比较的方法预测同一类别物质的化学性质,促进他们的分类认知发展。
五、开展专题复习活动,深化学生分类观念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凡是归为同一类的对象,它们必然在质上有共性、有质的内在联系,异类则必有质的差异性,即为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其他特征等。所以,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教师有必要开展专题复习活动,组织学生研究同类物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主要研究以类别为维度的物质转化关系,帮助他们形成“物以类聚,相似相通;组成不同,分类不同;物质转化,触类旁通”的基本分类观念。
教师设置活动内容:从给定“氢、氧、碳、钠”这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指定类别的物质,物质类别分别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酸、碱、盐,写出相应的化学式。要求: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及其分类,简单阐述分类理由,梳理不同类别物质的关系,构建物质分类的知识网络。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元素知识来组建物质,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故答案是H2O;酸:运用所提供元素中的氢、碳和氧,可以组成碳酸,化学式为H2CO3;碱: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采用所提供元素中的钠、氧、氢可以组成氢氧化钠,它的化学式为NaOH;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所提供的元素中钠、碳和氧可以组成碳酸钠,化学式是Na2CO3。这样教学,学生能够从小类至大类、个别至一般深化分类观念。
总之,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应用分类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可迁移与深层的化学观念,使其在开放性、活动性的复习课堂上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掌握程度,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最终形成分类观。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