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芳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听、说、读、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尤其要重视“可塑性”很强的朗读。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音频朗读代替口头诵读,认为这样既能让学生快、准、狠地解决字词障碍,又能节省课堂时间,丰富教学内容。那么,实际结果是不是这样呢?多次的语文教研活动以及亲身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
关键词:朗读;淳朴;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此,国家教委在编排教科书时,精心安排了许多优秀篇目供学生背诵。事实证明,厚实的朗读积累,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他们的语感,加强他们的体验与领悟,甚至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美来。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既完成诵读任务,又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成了中学语文老师迫在眉睫的问题。
现在,我就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自己如何用朗读还学生一个淳朴的语文课堂。
一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积少成多,养成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
“万事开头难”,但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瞄准课前三分钟这块“大肥肉”,仔细谋划,既要让学生开口读,又要让他们读得有意义、有价值。
首先,让学生朗读当堂课要学习的文本。
很多学生说中学生课程繁多,课后无暇顾及预习,所以讲解文本时,学生在无预习状态下,往往一脸懵懂,往往一堂课结束了,他们还不知所云。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困境,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朗读文本,要求“咬文嚼字”,要求声情并茂,要求节奏一致。
刚开始,学生读得稀稀拉拉,或磕磕碰碰,或“郁郁寡欢”,或心不甘情不愿,为了提高三分钟朗读的效率,我让语文课代表做表率,声情并茂地朗读,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其他学生。我就每组巡视,遇到“滥竽充数”的,用手指拍拍其桌子暗示。一周以后,很多学生都进入状态,全班朗读整齐、平稳、悦耳许多。
其次,让学生朗读上节课学习的字词。
字词是文本的基础,是打开语文世界的钥匙。很多学生存在这种误解:上了初中,字词不那么重要了,我的小学储备应付初中课程是绰绰有余了。其实不然,为了消除学生这种误解,我先设了个陷阱,出了份易错难读字词试卷,让学生15分钟完成,结果能答对所有题目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吃亏后,慢慢改变了之前的观点,对字词的学习认真了许多。
对于每个字词,我要求学生连字带音朗读两遍,重要字词,还要求他们读出解释;形似字要求相关字词也一起读两遍;同音词连组词一起读。
实践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做试卷基础题的得分率提高许多。
尝到甜头,学生更自觉、更乐意去朗读字词了。字词障碍解决了,文本朗读也顺畅了许多,这为课外阅读理解的提高做下了铺垫。
最后,让学生朗读教材要求背诵的诗词文言。
新教材收录了许多文辞优美、意义深邃的诗词文言,而且朗朗上口,学生朗读类似文章,不用督促,也读得摇头晃脑。但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文本,我要求他们读书百遍后,要尝试自己划分朗读节奏,自己尝试翻译文言。日积月累,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朗诵竞赛,以赛促学
学生的性格大多活泼开朗、上进好学,抓住他们的特点,我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朗诵竞赛。或脱离书本,声情并茂背诵文本;或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有每个成员必背段落环节,也有小组抢诵环节,最后分出一二三等奖的小组,并以资鼓励;或小组代表上台比赛诵读,全民推选学生评委,最后评选朗读“最有腔调奖”“最有韵味奖”“最有情感奖”“最有魅力奖”;或男女组比赛,看看是“男儿当自强”还是“巾帼不让须眉”。
因为形式的多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参赛选手表示受益匪浅,而未参赛的选手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学生就在欢笑声中、在你追我赶的较劲中,既完成了背诵任务,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提升了文学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三 充分利用各種公开的比赛平台,鼓励学生重在参与,超越自我
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展示美妙的喉咙,把美好的声音传送到各个角落,一有机会,就让学生抱着尝试、学习的心态报名校、县各种演讲、朗读比赛。在让他们开阔眼界、增强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自觉、自发地投入到“朗诵”的大舞台,不断超越自己。
四 充分抓住文本善于演绎的因子,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诵
文本就像一个迷人的万花筒,或抒情呢喃、或热烈澎湃、或高昂喷涌。我鼓励学生发挥所长,可以搭配背景音乐朗诵,例如《黄河颂》;可以五个一群、三个一伙,分角色朗诵,例如《卖油翁》;可以舞台剧式朗诵,例如《皇帝的新装》;可以独诵;可以集体诵……形式多样,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引导学生诵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继续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实践性,会继续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采撷朗诵之花带来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