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敏, 于 惠
(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和
分别表示f的微分单项式和差分单项式,其中,b为f的小函数,n0,n1,…,nk是非负整数,η1,η2,…,ηk为k个相互判别的非零复常数,并用
γM[f]=n0+n1+…+nk
和
γM[z,f]=n0+n1+…+nk
分别表示M[f]和M(z,f)的次数,用
ΓM[f]=n0+2n1+…+(k+1)nk
表示M[f]的权。假设,M1[f],M2[f],…,Ml[f]为f的l个微分单项式,则称
P[f]=M1[f]+M2[f]+…+Ml[f]
是次数为
deg(P[f])=max{γMj[f]:1≤j≤l},
权为
ΓP[f]=max{ΓMj[f]:1≤j≤l}
的微分多项式[3]。假设
M1(z,f),M2(z,f),…,Ml(z,f)
为f的l个差分单项式,则称
P(z,f)=M1(z,f)+M2(z,f)+…+Ml(z,f)
是次数为
deg(P(z,f))=max{γMj(z,f):1≤j≤l}
的差分多项式[4]。另外,本文还需要下述定义:
并定义
显然
0≤δk(a,f)≤δk-1(a,f)≤…≤δ2(a,f)≤δ1(a,f)=Θ(a,f)≤1。
1959年,Hayman[6]开始了亚纯函数的微分多项式的值分布理论的研究,证明了下述定理:
定理A[6]假设f是1个非常数的整函数,n≥3是1个正整数,a≠0是1个复常数,那么f′-afn取任意1个有限值无穷多次。
后来,杨重骏[7]在一定条件下研究了1类更一般的微分多项式的值分布问题,证明了下述定理:
定理B[7]假设f是1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且满足
(1)
再设
是1个次数为n的微分多项式,其中Ψ(f)的每一项的次数l0+l1+…+lk≥2,并且Ψ(f)不是关于f的齐次微分多项式,那么对任意有穷复数a,我们有
近几年来,Halburd-Korhone-Tohge[8]及冯绍继与蒋翼迈[9]分别独立地建立了差分Nevanlinna理论,Laine-Yang[10]得到了涉及差分多项式的Clunie引理。应用这些理论,一些芬兰学者和中国学者开始了差分多项式的值分布理论的研究[10]和差分唯一性理论的研究[11]。
2007年,Laine-Yang[12]证明了下述定理:
定理C[12]假设f是1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并且其增长级满足ρ(f)=ρ<∞。如果
那么
这里
是关于f(z)及其移动算子的差分多项式,其次数deg(G)=n为正整数,δλ,j为复常数,并且至少有1个δλ,j不等于零。
本文将利用差分Nevanlinna理论,研究1类差分多项式的值分布问题,证明了下述定理,该定理推广了定理C。
定理1 设f是1个超级小于1的非常数的亚纯函数,满足(1),设
1997年,Lahiri[13]提出了下述问题:
问题1[13]如果2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的非线性微分多项式CM分担1,那么这2个亚纯函数的关系如何?
1997年,Yang-Hua[14]研究了问题1,证明了下述定理:
定理D[14]假设f与g是2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n是1个正整数且满足n≥11。如果fnf′与fnf′CM分担1,那么f与g满足下述2种情形之一:
(i)f=tg,其中t是一个常数,且满足tn=1;
2002年,方明亮[15]在整函数条件下研究了问题1,证明了下述定理:
本文继续研究问题1,证明下述定理:
定理2 假设f和g是2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且满足(1)和
(2)
再设
Ψ1(f)=fn(P1[f]+P2[f]),
其中,P1[f]和P2[f]是关于f的微分多项式,使得Ψ1(f)为关于f的非齐次微分多项式,其中n是正整数且满足
n>deg(P1[f])>deg(P2[f]),
这里deg(P1[f])和deg(P2[f])分别表示P1[f]和P2[f]的次数。如果Ψ1(f)与Ψ1(g)CM分担1,那么f=tg,其中t是1个常数,且满足tn+deg(P1(f))=1。
应用定理2的证明方法,由引理1和引理2可得下述定理:
定理3 假设f和g是2个有穷级非常数的亚纯函数,且满足(1)和(2)。再设
是关于f的非齐次差分多项式,其中P1(z,f)和P2(z,f)是2个差分多项式,且满足
n>deg(P1(z,f))>deg(P2(z,f)),
这里deg(P1(z,f))和deg(P2(z,f))分别表示P1(z,f)和P2(z,f)的次数。如果Ψ2(f)与Ψ2(g)CM分担1,那么f=tg,其中t是1个常数,且满足tn+deg(P1(z,f))=1。
由定理3可得下述推论:
推论1 假设f是1个非常数的有穷级亚纯函数,且满足(1)。 再设
是关于f的非齐次差分多项式,其中P1(z,f)和P2(z,f)是2个差分多项式,且满足
n>deg(P1(z,f))>deg(P2(z,f)),
这里deg(P1(z,f))和deg(P2(z,f))分别表示P1(z,f)和P2(z,f)的次数。如果Ψ2(f(z))与Ψ2(f(z+η))CM分担1,其中η是一个非零复常数,那么f(z)=tf(z+η),这里t是1个常数,且满足tn+deg(P1(z,f))=1。
引理1[8]设f是1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且η是一个非零复数。若f是有穷级,则对任意ε>0,存在一个线性测度有穷的集合
E=E(f,ε)⊂(0,∞),
满足
即E的对数密度至多为ε,使得当r→∞,r∉E时,有
若f的超级
则对任意ε>0,使得当r→∞,r∉E时,有
其中,E是一个对数测度有穷的集合。
引理2[8]设T:[0,+∞)→[0,+∞)是1个非减的连续函数,s∈(0,+∞)。若T的超级小于1,即
其中,E是一个对数测度有穷的集合。
引理3[7]假设
P(f)=bnfn+bn-1fn-1+…+b2f2+b1f+b0,
(3)
其中,f是1个超越亚纯函数,b0,b1,…,bn是n+1个亚纯函数,并且满足bn≢0和
T(r,bj)=S(r,f),0≤j≤n,
则
T(r,P(f))=nT(r,f)+S(r,f)。
引理4[1]设f是1个超越亚纯函数,且fnP(f)=Q(f),其中,P(f)和Q(f)是f的微分多项式。如果Q(f)的次数≤n,则m(r,P(f))=S(r,f)。
注:当P(f)和Q(f)的系数b满足m(r,b)=S(r,f)时,引理4的结论也成立[1]。
引理5[14]假设F与G是2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并且F与GCM分担1,那么下述情形之一成立:
(ii)FG=1;
(iii)F=G。
引理6[16]假设f是1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再设
Ψ3(f)=anfn+an-1fn-1+…+a1f+a0
是关于f的n≥1次多项式,其中,an≢0,an,an-1,…,a1,a0是n+1个亚纯函数,且满足T(r,aj)=S(r,f),0≤j≤n。
如果
那么
定理1的证明:由于
所以
转化成关于f的微分多项式如下:
(4)
其中,
(5)
由于Ψ(f)是非齐次的,且每一项的次数至少是2,因此
(6)
由引理1,对于j=1,2,…,k,当r→∞,r∉E时,有
(7)
由引理2,对于j=1,2,…,k,当r→∞,r∉E时,有
(8)
因此
(9)
于是对于i=2,3,…,n,有
(10)
(11)
对任意有限复值a,设
(12)
和
(13)
将(13)代入(11),并结合(12),可得
g=Hk+Tk-2(H),
(14)
其中,Tk-2(H)是H的1个微分多项式,且其次数至多是k-2。由(14)两边求导可得
g′=kHk-1H′+(Tk-2(H))′。
(15)
(16)
其中,Pk-2(H)是H和H′的1个微分多项式,其次数至多是k-2,系数a满足m(r,a)=S(r,f)。
在引理4中分别令
和
由引理4的结论可得
(17)
和
(18)
从而
(19)
同理
(20)
以下用反证法完成定理1的证明。
假设
(21)
则由(12)可知
(22)
(23)
另一方面,由(21)得
(24)
(23)两边同时乘以k,可得
(25)
因此
(26)
由(14)和引理3可得
T(r,g)=kT(r,H)+S(r,H),
因此
(27)
由(24)与(27)可得矛盾。
于是
(28)
所以
(29)
其中,c为常数。于是(14)变为
(1-c)Hk+Tk-2(H)=0。
(30)
以下分两种情形讨论:
情形1 假设c≠1,由引理4可得
m(r,(1-c)H)=S(r,H)。
(31)
由于
N(r,(1-c)H)≤N(r,f)+
S(r,f)≤S(r,f),
(32)
所以
T(r,(1-c)H)=S(r,f)。
(33)
由(13)和(33)可得矛盾。
情形2 假设c=1。首先设
g(z)=Hk(z)。
(34)
由(12)和(13),
(35)
即
(36)
由于(36)左边是1个形如引理3中形如(3)的系数是小函数的f的多项式,因此
(37)
和
(38)
定理2的证明:首先由(1),(2)和
Ψ1(f)=fn(P1[f]+P2[f])
可得
S(r,f)=S(r,f)
(39)
和
N2(r,Ψ1(g))=S(r,g)。
(40)
再由条件
Ψ1(f)=fn(P1[f]+P2[f]),
n>deg(P1[f])>deg(P2[f]),条件(1)和引理3可得
S(r,f)≤m(r,P1[f]+P2[f])+S(r,f)=
deg(P1[f])m(r,f)+S(r,f)。
(41)
同理,由(2)可得
S(r,g)。
(42)
由(1),(2)和引理3可得
T(r,Ψ1(f))=T(r,fn(P1[f]+P2[f]))=
m(r,fn(P1[f]+P2[f]))+N(r,fn(P1[f]+
P2[f]))=(n+deg(P1[f]))m(r,f)+
S(r,f)。
(43)
和
T(r,Ψ1(g))=(n+deg(P1[g]))m(r,g)+
S(r,g)。
(44)
由引理5,以下分3种情形讨论:
情形1 假设Ψ1(f)Ψ1(g)≢1,并且Ψ1(f)≢Ψ1(g),则由引理5可得
T(r,Ψ1(f))+T(r,Ψ1(g))≤
(45)
由于deg(P1[f])=deg(P1[g]),由(39)~(45)可知
(n+deg(P1[f]))(m(r,f)+
m(r,g))2deg(P1[g])m(r,f)+
2deg(P1[f])m(r,g)+S(r,f)+
S(r,g)=2deg(P1[f])(m(r,f))+m(r,g))+
S(r,f)+S(r,g),
(46)
由此可得n≤deg(P1[f]),这与条件n>deg(P1[f])矛盾。
情形2 假设Ψ1(f)Ψ1(g)=1,那么
(fn(P1[f]+P2[f]))(gn(P1[g]+P2[g]))=1。
(47)
由(47)和(2)可知
N(r,gn(P1[g]+P2[g]))≤
(n+ΓP1[f]+ΓP2[f])N(r,g)=S(r,g)。
(48)
再由Ψ1(f)Ψ1(g)=1可知,Ψ1(f)与Ψ1(g)CM分担1和-1,结合(1)和(2)可得
(n+deg(P1[f]))m(r,f)=
(n+deg(P1[f]))T(r,f)+S(r,f)=
S(r,f)≤2T(r,Ψ1(g))+S(r,f)=2m(r,Ψ1(g))+
S(r,f)+S(r,g)=2(n+deg(P1[g]))T(r,g)+
S(r,f)+S(r,g)。
(49)
和
(n+deg(P1[g]))T(r,g)+S(r,g)=
T(r,Ψ1(g))+S(r,g)≤2(n+
deg(P1[f]))T(r,f)+S(r,f)+S(r,g)。
(50)
由(49)和(50)可得S(r,g)=S(r,f),结合(1)和(48)可得
(51)
和
P1[f]+P2[f]=an1fn1+an1-1fn1-1+…+a0,
(52)
其中
deg(P1[f])=n1≥1。
由(1)和(52)可知an1,an1-1,…,a1,a0的特征函数满足T(r,aj)=S(r,f),0≤j≤n1。
由(51),(52)和引理6可得
(53)
N(r,1/(f+an1-1/(n1an1)))=S(r,f)。
(54)
由(1),(54)和三密度不等式[2]可得
T(r,f)≤N(r,f)+N(r,1/f)+
N(r,1/(f+an1-1/(n1an1)))=S(r,f),
该式表明f是1个常数,这是不可能的。
情形3 假设Ψ1(f)=Ψ1(g),
则有
fn(P1[f]+P2[f])=gn(P1[g]+P2[g])。
(55)
设(52),则由(52)和(55)可得
(56)
类似于情形2可得(49)和(50)。再由(1),(2),(49)和(50)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