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
132001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吉林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中间宿主即可将其虫卵对人体进行感染的线虫,常见类型包括钩虫、蛔虫等[1]。土源性线虫进入人体后可对机体肝、肺、肠道等造成严重危害,夺走营养成分,影响器官吸收,可引发变态反应、并发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寄生虫防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关注的重大问题,需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病虫感染率。本研究通过对某区土源性线虫监测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综合干预措施,旨在控制寄生虫感染。
2013年1月-2018年11月《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数据,监测点为吉林市4个城区及5各县(市)包括:龙潭区、昌邑区、船营区、丰满区、舒兰市、蛟河市、桦甸市、磐石市、永吉县。共抽取12 143 名常住居民,年龄4~78 岁,平均(43.65±5.31)岁。2016-2017 从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5户人家,采集其田地或菜地的土壤进行检测。
观察指标:土源性线虫病监测主要包括人群感染情况监测及土壤感染监测,通过虫卵的阳性率判断感染情况。
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整群抽取3 周岁以上居民年龄段覆盖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龄组人群,通过改良加藤涂片法,一便两检的方式进行人群感染情况监测。3~9 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
表1 观察吉林市土源性线虫监测(n)
表2 观察不同年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表3 土壤检测阳性例数(n)
土壤感染监测:在上述监测点所在村,每村随机抽取5户,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进行监测。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计算样本虫卵检测的阳性率。
吉林市土源性线虫监测人群感染情况监测分析:吉林市2013年1月-2018年11月7 007名监测点常住居民人群感染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土源性线虫感染共4例,感染率为1.78%,4 例均为蛔虫感染。见表1。
不同年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4~9 岁、10~20 岁、21~30 岁、31~40 岁、41~50 岁人群均未发生感染;51~60岁、>60岁分别感染2例、2例,分别占比为1.7%、0.08%。见表2。
土壤感染监测结果:对该村土壤进行监测,检测结果显示2016年有1 例蛔虫卵,2例鞭虫卵阳性。见表3。
土源性线虫包括钩虫、蛔虫等类型,多生长在潮湿的土壤中,其不需借助任何宿主,即可在人体中进行传播,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导致其传播的因素主要与人粪、人尿等农作物肥料使用相关,农民通过接触土壤可增加感染土源性线虫的风险[2]。土源性线虫可对人体肝、肠道、血管等造成严重危害,引发一系列疾病与变态反应。近年来土源性线虫感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对降低感染、控制寄生虫传播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得出,土源性线虫感染类型主要为蛔虫感染,而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检查发现,4~50 岁人群均无感染,51~60 岁、年龄>60 岁2 个年龄段人群分别各出现2 例感染,分别占比1.7%、0.08%,分析原因与农村老年务农人口较多有关。并且土壤检测结果显示,2016年土壤检测出4 例蛔虫卵,但并无其他土源性线虫卵。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文总结出以下干预措施:①加强村民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发放传单、开展讲座、墙体标语等方式,使村民了解土源性线虫对人体的危害及相关防治措施。②全省统一组织发放药物低于病虫侵袭,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给予合理药物服用,实施逐级供应,保证药物驱虫工作有序进行[3]。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土源性线虫防治示范区,加大防治与宣传力度,组织全面推广学习。③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对水源、厕所等环境进行改善,促进大型灌溉项目实施,积极改善村庄面貌,从根源上控制寄生虫感染传播[4]。④加强土壤及人群感染监测,定期带领医疗团队进村开展医疗工作,为防治病虫感染传播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土源性线虫感染类型主要为蛔虫,目前感染率相对较低,通过加强对寄生虫感染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健康宣教,定期开展土壤监测工作,可有效控制寄生虫感染与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