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在墙上”到“变成空气”
——漫谈如何让师德建设落地生根

2019-12-05 10:40:34曾海玲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卡片师德温暖

曾海玲/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副校长

提到师德建设,很多人在情绪上倦怠,在行动上怠慢。还记得不久前,我们30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员参加了一场“教育私董会”。会议伊始,主持人让我们每个人提出当下最想解决的教育问题,然后,对所提出的30个问题进行票选,票选出来最多的问题就是职业倦怠。

由此现象反观师德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很多学校的师德建设还是停留在宣传口号上,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很多学校落实的办法就是把它打印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墙壁上,看起来非常重视,实际上无人问津,或者视而不见,最终成为一种摆设;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用培训讲座,不断地用说教或者是道德束缚来落实,往往内容千篇一律,方式毫无新意,结果可想而知。

师德是培训出来的吗?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有篇文章《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文章观点鲜明地指出:师德不是培训出来的,也不是道德绑架下诞生的。那么师德的驱动力在哪里呢?希贵校长总结了三个关键要素:被爱、成就感、安全感。如果再进一步归纳凝炼,其核心要素在于“被爱”。也就是说,只有当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他才能自发地、自愿地去爱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才能进一步去谈“爱是教育的前提”。

那么,如何让“爱与被爱”成为一种自觉呢?或者说如何建构“爱与被爱”的校园文化呢?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一系列举措值得借鉴,比如:举办感恩节、谢师会、校友会,创设校友婚庆广场,发放永久有效的校友卡等。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活动或者举措,营造浓浓的“爱与被爱”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母校留痕,并通过让学生留痕,带动教师的价值获得肯定。无疑,十一学校的师德建设已经从“管形”走向了“聚心”,这一系列举措,是基于学生成长的,也是基于教师发展的,是引领校园文化价值的。

如果说有效的活动设计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落实这样的活动则更为关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各个学校依据不同的校情可以灵活开展,但如何让校园文化真正从“墙上”落到“地上”,则需要以人为本的情怀,策划活动的智慧和清晰的目标认知。

在让校园文化落地这一环节,香港培侨小学的做法让我颇有感触。培侨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人学习,互相关怀”。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司空见惯的八个汉字,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其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理念已经融入到每一个活动中,落实在每一个细节里,就如同散布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空气,师生浸润其中,自由呼吸。

就拿 “守护天使”这一活动来说吧。首先,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小卡片上,然后把写好名字的卡片集中放在一个纸箱里,待顺序打乱之后,每位教师再从中抽取一张卡片,重点发生在接下来的15天里,抽取卡片的人成为卡片上所写名字教师的守护天使。在这15天里,守护天使每天都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送去贴心的关怀和慰问。可以是写短信慰藉激励,或者送上可心的小礼物以示爱心,还可以默默地帮对方解决一些工作上的小问题以解燃眉之急……被守护者每天都在感受着守护天使所带来的温暖和关心,但并不知道守护人是谁,因为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在秘密地、悄悄地发生着,待15天结束以后双方才可以选择相认。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在悉心地守护着同伴,同时也感受着同伴的爱心和温情,整个校园都浸泡在一种“爱与被爱”的氛围里,即便活动结束,温暖也还会继续,甚至互相关心的两个人因为这样一个契机成为了生活中永远的朋友、知己。长此以往,老师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亲近、亲密,生活、工作在这样的校园里,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样一年一年积累,最后条款要求变成了生动故事,变成了集体人格,最终形成了学校的文化标识。

由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活动策划”到香港培侨小学的“文化落地”,我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进一步想到如何让“爱与被爱”成为校园的一股暖流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让更多的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氛围里。于是,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牵动教师的发展;以更长的时间为教育周期,关注过程的落地,把“文化”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一种可视化的、操作性强的实践。

分享——让教师在集体中找到自我

所谓分享,就是不断搭建各种平台给更多的教师,在他们擅长的领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分享实践和思考。

搭建分享平台用意何在?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教师的日常工作就会发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学校或者上级表彰的人数和机会是有限的,很多人每日都在机械地延续着前一日的工作,没有起色,也没有波澜。日复一日默默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得不到关注与激励,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懈怠,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果没有获得展示或者发展机会,往往会觉得怀才不遇,不被认同,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容易滋生较大的负面情绪,甚至成为一股强大的负面力量。

在师德建设的道路上,学校要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搭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平台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此,精神灵魂得以安放,工作热情得以持续,研究氛围得以建立。

感恩——让教师在守护中温暖前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体现,是不忘他人恩情萦绕在心间的情感。在教师这个群体当中,人与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竞争关系。如何做到和睦相处,和谐共生?除了制度约束外,还要学会尊重,学会欣赏,更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么,如何能让团队成员怀揣一颗感恩的心?香港培侨小学在每年年终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活动:写 “感恩卡”,该校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给每位老师发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回顾这一年,我欣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这一年,我感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学校把写了引导语的卡片发给老师们填写,写完之后不用署名,把它们收集到一起,装在一个箱子里,然后找一个专门的时间,召集所有的教师开会。 在这个专门的分享会上,校长从箱子里抽出一张张卡片并把上面的内容逐条朗读出来。试想,台下的老师听到从校长的口中念出自己的名字时,心中是多么温暖,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念了好几次,一再得到大家的感谢,个人的体会又是多么深刻,多么强烈!无疑,活动之后,老师们对待同伴、对待学生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体悟和一定程度的改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谁也不用去担心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更不用担心遭遇尴尬的场面,因为活动最后,校长一定会留白——留下一些卡片的内容不念出来,留下更多的遐想和成长空间。

这样温暖周全的小小细节,这样落地有声的小小举措,令这个看起来小小的活动发挥了极大的价值,那就是让每个个体感受到自己被集体所温暖,被他人所惦记,被同事所认可。在这样一种美好的心境里,集体便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值得好好珍惜,好好建设。这样心境下的师德,无需宣讲言语。当然,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中去开展。如此,从被认同到被温暖,良好的校园氛围得以形成。

颁奖——让教师在肯定中塑造自我

在学校教育中,关心孩子、善待孩子,是大家的共识,相对于学生的受重视程度而言,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往往相对不足——我们一直强调“儿童观”,却很少沉下来研究“教师观”。如何善待教师,事关很多方面,我仍然是从“爱与被爱”出发,强调给予教师一些正面的激励和示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考核和检查层面的所谓引导。

深圳市福田区天健小学的办学宗旨是:爱心、信心、责任心。如何把爱心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做了有益的尝试。每学期期末,学校都会非常隆重地进行“爱心奖”颁奖活动。这项活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以往评优的一些习惯定势,在人选、过程、结果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创新。

在人选上,学校以小组为单位,每学期初由各年级组根据具体的情况共同推荐一名候选人。然后,在一学期当中,由同年级组的老师负责收集该候选人的爱心事迹。在学期末,学校会组织各组上台宣讲候选人的相关事迹,不仅可以自己讲,也可以是家长、学生、同事等多个角度去讲,形式不限。一年一年延续下来,各组宣讲的形式不断创新,宣讲的内容也常常让全校人感动落泪。最后,学校还会组织一场非常隆重的颁奖礼,如同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现场一样,伴着激扬的音乐和优美的颁奖词,爱心奖获得者上台领奖。颁奖的场面非常具有仪式感,这样的场面本身就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活动的意义又一次得到提升。

在这样的评比中,没有一条又一条考评标准,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优劣之分,大家只看他人的优点,只做正面的示范。浸泡在浓浓的爱的理念中,错误得以修正,人格得以修炼,办学理念得以落实。

传播——让教师在成果中感受欣慰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然而从实施班级授课制以来,我们总是用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进度,相同的方法来教班上几十个思维水平、智力背景、知识储备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于是学习的进度总是由中等生来决定,学习的效果总是由适合教育的学生来书写。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人的回归”成为教育共识的今天,除了构建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丰富的课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的一项举措比较有引导的价值。福南小学有一项传统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魅力少年”评比。这项活动不同于评选“三好学生”,而是以身边具有某方面特长、某方面优点,或者是取得某方面进步的同学为宣传对象,旨在面向全体,面向个性,面向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被肯定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前进的动力,甚至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

“魅力少年”评比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由面向少数人,面向优秀的人,真正走向了面向个性,面向“每一位”的转变。所谓“发现那棵树”,发现进步,发现个性,目的是引导每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之下,教师容易形成包容之心,学生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的成就和成长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最大肯定和激励。

留痕——让教师在回访中温暖心灵

母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意味着什么?是一段不轻不重的过往经历,还是多年以后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抑或昨日美好回忆的温馨港湾?由此,我想到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童真笑脸墙;想到了福南小学的小小校史馆……

福南小学是一所人数较多、场地有限的学校。相对于近2600人的学生人数来说,校园占地面积实在是太小了,但学校仍然在操场边上建了一座校史馆。与很多学校厚重的史迹相比,这所学校的建校史很短,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显赫的名人要事,但温暖人心的是,在校史馆非常醒目的一面墙上,贴着自建校以来历届学生的集体照。这些照片共同组成了“1991”的图案——1991是学校的建校时间。驻足在这些照片面前,我不由为之动容。动容的原因在于,学校记录的并不只是所谓优秀学生的丰功伟绩,这里留存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痕迹,无论优劣,不管成绩,大家地位平等,都是校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学校用心栽培过的每一个个体。我想,不管以后这些学生的发展是否顺利,他们都愿意常回来看看,因为这里有他们生活过的痕迹,有他们儿时温暖的回忆,因此这项举措看似普通,却又显得浓墨重彩,因为这平凡当中蕴含着不平凡的设计初衷,那就是拉长了“爱与被爱“的周期。在这样的举措里,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更有从前和未来;大家能够体会到“归属”的感觉,“被爱”的滋味。在这里,小学的那段时光被定格、被保留、被延续,爱与被爱成了学生离开校园后的师生彼此的温暖回忆。

以上五个举措,无论是专门为教师设计的活动,还是为学生策划的活动,都在联结情感,释放“爱与被爱”的空气,给师生装上无形的发动机。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说道:“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的条件。”我正是以“人的回归”为视角,以一些学校的特色活动为范例,提炼了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并诠释了举措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理念。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些零碎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的教育人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甚至建构全面的框架模型,从而将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落到老师们的心坎儿里,进而落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学校的精神之魂,变成无处不在的温润空气,让师生自由呼吸,不断生长,让校园成为师生们心中的“巴学园”“生长园”。

猜你喜欢
卡片师德温暖
温暖冬夜
环球时报(2022-01-24)2022-01-24 18:11:53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4
温温暖暖
爱·温暖
一张卡片
学生天地(2018年20期)2018-09-10 17:11:20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