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玮/北京一零一中教师
9600分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三年内课堂教学的时间总和。这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既承担着育人任务,也具备育人优势。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开拓其育人功能的途径,促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从2014年开始直到现在,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都是给学生点赞。点赞的角度和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开学之初,学生要启用新练习册,有的学生会自觉署名,有的则会忽略这一细节。前者,值得点赞。点赞理由有两个:善于管理个人物品,有良好的习惯;第二,为他人着想。原因何在?封面上有署名,老师批作业,课代表登记作业,同学发作业,不用翻来翻去,非常方便,节省时间。所以,细微处与人方便,值得点赞。教师点赞的同时,要求学生记录点赞理由,边写边想,自己是否需要借鉴。练习册再次收上来,又多一批学生在封面上署名。下节课要给他们点赞。点赞理由——善于向他人学习。仅仅是一个封面,一个署名,就能提供三种点赞理由。曾经有同事问,去哪儿找那么多点赞理由?其实很简单,只要保持敏感,全方位地去观察学生,就会发现点赞理由无处不在。
有次课前,我把点赞名单抄在黑板上,有个学生站在旁边,很夸张地嚷嚷:“又没有我,永远都没有我!”这句话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我希望能够被点赞!第二次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了他的名字。点赞理由包括:第一,他主动表达自己的失落,帮助老师意识到工作的疏漏;第二,他希望得到积极评价,这种求上进的态度本身就值得认可。从那节课开始,我安排课代表记录点赞名单,过段时间就查一下,如果哪些学生被点赞的次数特别少,就要有意识地关注和弥补。
点赞环节虽然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但是不论我,还是学生,都愿意坚持下去,因为这个活动确实带来很多积极影响。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提高了我的自信;我有机会向别人学习;对同学们有了新的认识;感觉课堂气氛非常友好……”在我看来,这个活动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完善自我的意识,以及平等待人的态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重要主题,比如同学交往、合作、冲突解决、个人与集体、文明礼仪、规则、责任感、创新……都和学校大型传统活动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军训、运动会、“12·9歌咏比赛”、学农、参观博物馆,等等。
这类活动有两个重要特点:全员参与,周期稳定。全员参与,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围绕共同经历针对某个主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其次,大型传统活动的周期间隔长,能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反思空间,并且有机会重新调整和改变。
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要经历两次“12·9歌咏比赛”。不论初一还是初二,我们在课上讨论相关主题的时候,会把“12·9歌咏比赛”中发生的事情当作案例和素材,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效沟通等角度深入探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更加理性地完成班级规模的合作任务。
第一次“12·9歌咏比赛”之后,我会组织学生提出各种具有反思性的问题,并展开交流。然后,学生选择几个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问题,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书面的个人反思。学生反思报告由教师保存一年,等到来年再次启动“12·9歌咏比赛”,返还给学生,提示他们在以往反思的基础上,更好地再次面对这项活动。
一位担任声部长的同学利用反思作业对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梳理:“如何在排练时避免同学出现负面情绪?”“要在每次练习前定好目标,比如:今天唱好一段到两段就发糖,放学。同学们就不会感到漫无目的,没有尽头。要包容,比如哪位同学音准不好,可以让他小声一点,但是不能不让他出声,要多发现他的优点,多鼓励。”
有位同学通过反思意识到团队意识和团队工作效率的关系。“大家挤出自己的课余时间准时排练,让我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团队意识,大家就会像一盘散沙,效率低下。但是有了团队意识,就会为对方着想一点,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就像校歌里唱的‘团结起来前进!’”
有的同学在反思作业里提及自己的收获:“我边准备啦啦操比赛,边准备‘12·9歌咏比赛’,时间管理能力大大提升,自我感觉非常棒!”
还有同学自问自答:“我遇到哪些挫折,如何解决的?”“识谱对我来说,很困难,我自己将乐谱用拼音标注法(自创),成功识清了谱子,克服了困难,有成就感。”
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经历+反思=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传统活动是他们在中学阶段特别重要的经历,学生针对这段经历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成长,也是这些活动的价值所在。
虽然学生是发展不成熟的个体,但是,必须承认一点,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基于这个前提,有时候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来推动他们实现对抽象事物的深刻理解,以及行为层面的积极变化。
四年前,有一次自由演讲,有位女生大谈女权主义。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给演讲者写匿名反馈。我习惯先将反馈条收上来翻一翻,把关之后,再发给演讲者。在翻阅过程中,发现一张充满人身攻击的反馈条,直接针对演讲女权主义的女生。这类偶发事件,虽然出乎意料,但是对于学生,其实是非常宝贵的自我教育契机。
这个契机如何实现?关键在于把难题转化为问题,抛给学生。而问题的设定,则是关键的关键。如果将问题设定为——“能不能对演讲者进行人身攻击?”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缺乏讨论的张力,也会削减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因此,问题设计必须巧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引发其思考、表达、交流、碰撞和反思的空间。第二次上课,我向学生讲述此事,但是不涉及是谁写给谁的反馈条,只强调它充满语言暴力,该不该发给演讲者?大家一致反对人身攻击,但是在该不该把反馈条交给演讲者这个事情上,讨论特别激烈。学生们从各种角度出发,比如冲突处理、独立、挫折、班级氛围、小群体、情绪管理、法律意识、人格尊严、性别偏见、沟通策略,等等。陈述各自立场的理由。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启发。最后,我告诉学生自己的决定——物归原主,谁写的反馈条,就还给谁,由他本人去处理,但是大家不要再去追究到底是谁写给谁的。下课后,我把反馈条贴在那个男生的作业本里。等我再次收到他的作业,发现有一段留言:“谢谢老师没有公开批评我在冲动之下写的那些话,我很后悔,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通过这件事,不难看出,当棘手的偶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老师不必急着处理,也不必说教,把问题和难题交给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碰撞,指导他们理性判断和选择,也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育人方面也各有优势。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成长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其在育人方面,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拥有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