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

2019-12-04 04:15王伟毅
职业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金课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王伟毅

摘要:2019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就以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路径进行思考,探索形成了高职教育课程的“三个特性”“三个路径”和“六个核心要素”。

关键词:金课;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一、“金课”的历史源起

在我国,从“精”到“金”的课程认识历程大概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是为一流教学水平创建和高水平教师培养途径、机制方面的一次探索。第二阶段: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三阶段: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00门)、视频公开课(1000门)。第四阶段: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慕课”一词首次出现,其意思就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目的就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第五阶段:2018年《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陈宝生部长明确指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采取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增加学业挑战度、加强课程学习难度、拓展课程学习深度等措施,对大学生有效“增压”“增负”,摒弃那些“易学、易考、易过”的“水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也是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的文件,由此,“金课”正式诞生。

二、“金课”与“水课”的区别

“金课”在字面意义上就能够很直观地表达其的属性,就是“金”即含金量高之意,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水课”,一般我们把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学习考核单一,学生不用“抬腿”就可以通过,课程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缺乏对学生素养的养成等类型的课程,都归结为“水课”范畴。关于“金课”的定义,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系统阐述了“金课”概念:其一,具有高阶性: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变简单的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其二,具有创新性: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使所授知识能够及时反映“业态”的新变化和未来发展新趋势;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突破传统在固定时空条件下“一灌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技术、新工具开展“对话课堂”教学;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达到学做合一、学思合一、个性发展的效果。其三,具有挑战度:课程必须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研究思考。因此,“金课”的特性可以归结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

三、“金課”建设的核心要素

怎样建设一门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金课”,笔者总结了六个核心要素:一是课程讲思政,“金色”将作为“金课”的鲜亮底色,通识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要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强调价值引领。二是教学内容新,要将社会上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新的行业产业进展引入教学内容,要注重前后续课程的有机衔接。三是教学方法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由“演员”转为“导演”,学生要由“观众”转为“演员”,或形成“共同导演”。四是考核方式活,不能简单以一次考试定成绩,不能简单以平时上课的出勤率来计算平时成绩,要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五是教材精品化,“金课”需要有“金教材”匹配,立体化、数字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将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改革。六是教学团队强,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学骨干、企业精英、名师等,要深入教学一线,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高职“金课”建设的“三个特性”

(一)职业性

“职业性”是划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边界,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高职教育职业方向明确,开设的专业更强调一定的职业和岗位,体现在专业开设方面。其二,高职教育强调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形式的订单(特项)教育,注重“做中学,学中做”,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其三,高职教育的技能性特点明显,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现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方面。其四,高职教育的课程以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为线索,教学内容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重点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因此,高职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专业方向课程和通识通用能力课程均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动力性

“金课”的学习动力其根本是来自于课程教学策略上的科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标准有机融合,体现在课程改革的构建方面;其二,摒弃“陈旧”“老套”的教学内容,结合业态发展与变革,及时更新业内发展最新向标与新理念,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其三,采取“问题导向”的探究性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的学习态度,由“坐中学”变为“做中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形成“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学思结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其四,完善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评、奖励性考评,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避免学生期末考试“一刀切”现象,体现在学生学业考评方面。

(三)系统性

高职“金课”在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量各分立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应无缝对接“工作岗位(群)”需求,按照工作过程、典型任务,推理出所需开设的具体课程,然后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之间需要前后衔接与相互配合,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其二,按照“工作岗位(群)”需求,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学习重点内容和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和系统性;其三,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避免“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将老师从课堂上的“演员”变为“导演”,形成“学思结合课堂”和“对话课堂”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系统性。

五、高职“金课”建设的“三个路径”

(一)坚持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者,不能单一、局限地把课程视作是学生日后谋求职业的手段,也不能把课程片面地视作是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训练材料,而是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载体,明确“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灵魂,使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学习课程、掌握课程、应用课程,然后能对自己职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这才是课程建设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教育者育人的最终理想结果,具体坚持“五要”:一是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二是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三是要构建适合评价体系;四是要重构师生学习关系;五是要恢复基层教学组织。

(二)以“金课”“水课”為核心要素,构建新型课程评价体系

随着“金课”“水课”概念的提出,相应的课程评价制度和体系亟待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要发挥提高办学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五大“金课”目标,通过制度设计和程序规定,以前瞻性视野引领课程改革,以卓越化标准推进课程组织和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以一体化体系开发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支持性措施实施课程教学和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使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与社会行(企)业对专门化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并与专业技术的革新须同步。其次,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向。将“金课”建设作为“牛鼻子”,注重建设的过程、建设的成效,成为“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的一流课程,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原则和方针。

(三)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质量保障中的专业作用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但在课程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这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价作用,紧紧依靠专家学者、行(企)业高管精英等专业力量,进行有益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满足学生的“识岗、跟岗、顶岗”需要,施行校企人员互聘、互评,需要从对“教师、教材、教学”的过度关注转向更加重视“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使被关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让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结果性学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切实提高以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金课”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给教育者一种行动指向;高职院校 “金课”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选择有可为有可不为,在“金课”建设的模式、建设方法、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突出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独有特性,形成高职院校独具一格的“金课”教学体系,使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2]  柴勤芳.对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融合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5):95-97.

[3]  张娟.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有效性路径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9,(6):78-81.

[4]  胡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生态位的优化[J].河北职业教育,2018,(10):12-15.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