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古筝音乐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创作者盲目的追求技术,许多作曲家迷失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独有的精神、气质逐渐被西方的音乐潮流所稀释。方岽清所创作的筝曲《墨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乐曲的标题、乐曲的内涵以及所运用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都可以看出方岽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也体现了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家心中的情怀与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古筝;墨客;方岽清;文化内涵;文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方岽清,中国当代最为活跃的青年作曲家之一。其筝曲《墨客》是他受旅美古筝演奏家翁慧女士委约创作的一部古筝独奏作品。在作品中,作曲家通过小标题命名的浸、染、溶、溅、泼,乐曲更多地传达的是对中国书法书写心境的领悟,以及对文人墨客不断研磨自我心智的描绘,展现出书法对人心性的磨练,练字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一、书法艺术的表达
书法与音乐在形式、心理、审美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具体体现在线条、节奏、情感、神韵等艺术表现中的通感关系。中国古代文人将汉字书写当作一种文化修养来对待,用笔墨来表达诗情画意的情感,而不是把它当作炫技的工具。在筝曲《墨客》中,方岽清将笔作为一种象征,没有刻意描写中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流派或书体,而是注重刻画文人墨客借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对自我心性的磨练。此曲将书法创作与音乐表达相融合,在乐曲中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节奏
书法中的节奏主要体现在书家对于运笔的速度、节奏、力度的不同,造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动作,最终形成不同的笔势产生出的线性美。音乐中的节奏主要体现在音的强、短、长、弱上,乐曲通过节奏的快、慢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纵观《墨客》全曲,每个段落都有不少于四种以上的节拍变化,作曲家通过大量的变换节拍推动乐思的发展,不规则的律动造成旋律时而平缓,时而急促,刻画出书写者从酝酿到挥写心绪变化,与书法笔势相呼应。
(二)入境方式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提到:“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句话指的是书写者在书写前要排除一切杂念,静气凝神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内在的潜能,再落笔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入境方式在音乐中体现在演奏者通过调整呼吸节奏,聚气凝神后进入到乐曲所表达的情境中,最终达到主体精神与作品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命名为“浸”,与“浸”组词的有“沉浸”“浸染”等,此曲中描绘了文人墨客在书写前沉浸心境的过程,这里的“浸”主要指的是人进入某种境界、意境或思想活动中。除书法以外,音乐同样也需要通过“浸”调整内心的活动,从而进入某种准备状态,作曲家巧妙地将书法与音乐的入境方式相结合,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互融性。
(三)情感与线条
书法是视觉的艺术,通过汉字书写的线条来体现书写者内心的情感,书法作品以字与字、行与行相呼应,水与墨的融合、黑与白的对比构成了虚实相生的美学意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离不开线条性,这种线条性通过旋律来体现,由若干乐音按照一定规则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有序的排列,组成抑扬起伏的旋律线,形成有声的线条。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藝术极为重视线性的抒情表达。在《墨客》的创作中,作曲家用线性的音乐旋律表达了书写者在创作时看似从容的外表下实则研精覃思的内心状态,体现书法对于文人墨客自我心智的研磨。随着时间的流动中,长线条旋律的彼此交织,音波的曲折飘落,展现出墨汁滴入水中时散时聚的画面。
二、文人精神的诠释
艺术是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物化的结果。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释、道三教思想在无形中渗透并影响着文人骚客的文艺创作,以此思想为核心创作出的作品承载着文人的精神气质和内涵。
在筝曲《墨客》中可以看到方岽清以作曲家的身份为我们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体现了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当代文人精神。在乐曲中的具体体现有如下几点:
(一)诗词的引用
诗词是阐述人们心灵的艺术,诗词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态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筝曲《墨客》中,作曲家引用了扬雄的《长杨赋》以及杜甫的《宴胡侍御书堂》作为诗文背景,扬雄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强调“内圣”“外王”,注重个人的修身养德,宣扬“仁政”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的信条。在扬雄与杜甫的身上以及他们所创作的诗文中,都能看到他们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在扬雄的《长杨赋》中,体现了希望统治者“仁政”的政治主张,虽然作曲家仅引用了两首诗文中的一部分,但足以为乐曲营造出浓厚的文人色彩。
(二)“顿悟”——美学思想的渗透
南禅宗的“顿悟”说在中国的艺术和美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文人骚客们从中汲取养分,此思想强调“无念、无相、无住”,其中,以“无念”为宗,通过禅定的修行方式克制抵御内心生出的妄想、杂念,最终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祥和,实现身心的和谐。人们常常将禅宗与老庄的哲学思想相联系,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铃木大拙曾说:“禅师最明显的特质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禅宗的修行方式“入定”是通过修行者调整呼吸、放下心念,让心专注于一境,文人墨客们研习书法、音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技术,而是通过书写、演奏的方式触动自身去感受内在心灵,心性得以研磨,最终使个人精神得到觉醒。
三、结语
二十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时代。当今的筝曲创作呈现出多元化音乐语汇、形式,这一时期的青年作曲家不再一味追求技法的创新,而更多是在创作中寻求中国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两者之间的平衡,作品题材也更加突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最终形成这一时期作曲家自身独有的精神气质,同时也造就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音乐审美。
在文人精神方面,作曲家吸取了古代文人墨客身上的品格、气质,将“儒、释、道” 古代文人精神思想与当今的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相结合,《墨客》这部筝曲展现了方岽清对这个时代和整个中国民族精神的理解。
书法与音乐的表现方式具有同质性,方岽清注重音乐民族化,并在创作中深入挖掘中国音乐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书法元素的融合是该乐曲的一大亮点。在筝曲《墨客》中,作曲家并没有刻意描写中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流派或书体,而是注重表达文人在书法创作中用书写来调剂心灵、研磨心智和参悟生命,展现出的文人气质与精神,并通过古筝这件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来诠释,两者的交融与碰撞是乐曲中文人精神的又一体现。
笔者希望通过对筝曲《墨客》中的文人精神分析,展现出新时代的作曲家方岽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这个时代和整个中国民族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能引发更多古筝演奏者的思考,推动古筝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俊杰.书法艺术形式的美学描述[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
[2]庞荣.论书法与音乐的同质性[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48.
[3]李薇.论音乐与书法在艺术表现中的通感关系[J].音乐天地,2013,20(3):7-8.
[4]于志学.墨有韵 白有光[J].美术观察,2000,6(7):18-20.
作者简介:孙倩玉(199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戏剧学校青年古筝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乐器演奏(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