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能力的提升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阅读教学中的欣赏借鉴、课外阅读的延伸以及口语交际中的倾听与表达等等,这些都是语文语用能力的体现,语文课程主要依托“立言”来“立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用能力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交流能力是语用能力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交往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依托语言文字。当今社会对人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复杂情境中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语用知识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强化语言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掌握相应的语文学习策略,最终落实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 落实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这几年课改较为关注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我们一直在追求語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掌握这些语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国进行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必须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提高,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体现。
二、 语文教学过程是层层推进的
(一) 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落实分层次教学
学生对于语言应用能力提升是需要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一线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最终也探索出了一些模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层次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注意语用能力的训练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进行设计;另一个方面也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渗透,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习得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将语言知识进行渗透。
(二) 确定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
周仁良老师指出:“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语言的典范作品,它们的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符号,也是内容本身,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求他们正确理解意思,更要要求他们敏感地接受语言艺术的熏陶。只有这样的语言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它是建立在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中。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割裂了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依据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划分一下语文能力,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 以语用能力提高作为语文教学基础目标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都要立足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时候,是需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的语文能力目标,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则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语文教学方法繁多。无论是于漪的情感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王松泉的图示教学法等等,语文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语文教学设计在进行的时候,应该围绕语言运用本身进行。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程度,另一个方面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体现梯度性。
三、 将语用能力的培养扎根语文课堂
(一) 课内对话,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巧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的时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文本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对文本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整合相应的文本资料,这些关于文章的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文本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对此产生深厚的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主角,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有助于引起多重对话,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中,始终要牢牢地记住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舞台。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语文教师,不管教师解读得多么深入,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获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学会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教师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认真把握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的对话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对话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体会对话的力量,给学生更加民主自由的空间。此外,在课堂上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相互统一,要把握好重点、难点的相互统一的教学活动。
(二) 落实生活化语文,拓展学生语用实践途径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立足长期语言实践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语文课堂短暂的时间,学生的个体化语言会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依托丰富的语言环境进行的,然而语言实践是需要依托丰富的读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的实践。课堂上,教师可将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例如在学习完鲁迅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向鲁迅的相关文章延伸,同一主题的作品精彩片段链接到课堂,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行为,阅读本身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允许其自由选择阅读作品,自由安排阅读计划。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由于许多学生尚未养成自觉的阅读意识,这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应用能力。从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到阅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甚至如何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并给予有效的督促与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一个健康的状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时候,要学会借助“工具”渗透“人文”。语言魅力的欣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在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本,教师要借此机会更好地把握这个范本,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落实口语交际,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口语交际便是表达。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口语交际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会学生倾听也需循序渐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点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是随着年龄以及知识的增长而提高的,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学生需要根据学生各个方面来,例如学生借助语言、动作等进行一系列的口语交际。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到依据,有选择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确定教学的重点提供依据。
在学校里,教师适当开展适合學情以及教学情况的口语交际活动。以余映潮老师的《端午的鸭蛋》为例,他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多向假设读写训练活动方向设计,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相应的解读,进而进行呈现,这种口语交际在现代公民生活中必不可少,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后交际的过程中将有关交际的语用学知识渗透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倾听和表达合情合理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得到提高,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庆华.应用语言学研巧中“语言能力”的新解释及其多元性[J].山东外语教学,2010(3):9-13.
[2]张强,杨亦鸣.语言能力及其提升问题[J].语言科学,2013(6):566-578.
[3]魏小娜.语用观下的语文教材编写策略[J].语文建设,2015(19):17-22.
作者简介:王丽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