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可见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是多么重要。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深刻性;思维灵活性;思维批判性
一、 在动手操作中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但是我們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往往停留在操作表层,并不能正真理解操作的本质,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操作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操作本质,进而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认识百以内的数》,学生通过操作后,教师通过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教学过程】
师:请你在桌面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呈现资源:1. 一根一根摆
2. 2根2根摆
3. 6根6根摆
4. 1捆加2根
师:仔细观察这些摆法,哪一种摆法一眼看出是12根?为什么?
生:第4种。
师:有没有不同想法?
生1:我认为第3种,左边6根,右边6根,很容易看出是12根。
生2:我支持第4种,左边一捆就是10根,右边是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师:有小朋友支持第4种,也有的小朋友支持第3种,你可以坚持你的想法。在接下来的摆小棒的过程中,思考你将会用怎样的方法又快又正确地摆出小棒。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最快的速度摆出13,和同桌说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原来认为6根6根摆的学生也变成了1捆加3根)
师:老师看到你为什么也是先摆了1捆加3根呢?
生:我觉得还是先摆1捆再摆3根比较方便。
师:你已经发现了先摆1捆的方便。下面请大家快速摆出11和15。
师:(黑板上展示11、12、13、15小棒的摆法)仔细观察,11、12、13、15摆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先摆整捆的,再摆单根的。
生:从这些摆法中可以发现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师:是的,先摆一个十,再摆几个一,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多次摆小棒引导学生认识十几的数。如在教学生摆12时,教师呈现了4种资源,让学生观察思考哪种摆法一眼就看出是12?虽然产生了争议,但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接着摆的过程中体会到先摆一捆再摆几根的好处。最后学生摆完了11、12、13、14、15这几个数后,再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数摆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讨论揭示:先摆一个十,再摆几个一,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大量的操作之后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在不断的追问中逐步建构十几的数,让学生对十几的数理解地越来越深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 在动手操作中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动手操作要体现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不同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如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节课中,小棒和计数器是两种主要活动材料,但又考虑到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所以又提供作业纸,能够让学生直接写出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师:45+30等于多少?能直接说出计算过程的学生把过程写在作业纸上,感到困难的小朋友请你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是怎样算?
生:先摆45,再摆30,40加30等于70,70加5等于75。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位小朋友把谁和谁摆在了一起?
生:3捆和4捆放在了一起。
师:为什么要把3捆和4捆摆在一起呢?
生:他们都是整捆的。
生:3和4都是在十位上的。
师:除了用小棒摆,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是播计数器算的,先拨45,再拨30,这样就是75了。
师:为什么30要拨在十位上。
生:30表示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师:还有没有直接算的?
生:我是直接算的,先算40+30=70,再算70+5=75。
师:仔细观察,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直接算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有的学生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直观算出了得数,还有一些学生能够抽象出计算过程。在观察对比中体会到: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有共通点,即先算几十加几十,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体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掌握算理,同时由内而外地接受别人地方法,从而提高思维地灵活性。
三、 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思维的批判性
作为思维品质之一的思维批判性是一种更高的思维品质。实践表明,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会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在以下《认识图形》中,有一道操作题是这样的: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学生会有以下两种围法:
有一位教师用以下方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第1种资源)这个图形是圆吗?为什么?
生1:不是,它有尖尖的角。
师:所以大家都认为第1个图形不是圆。
师:第2个图形是圆吗?
生:是。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把钉子板反过来,在实物展台上轻轻敲了一下,橡皮筋掉了出来。
生:我发现橡皮筋掉下来了。
师:为什么会掉下来?
班级陷入一片沉思,教师拿起围成的长方形钉子板,同样反过来敲一敲。
师:为什么长方形围成的钉子板皮筋不会掉出来呢?
生:因为长方形围成的钉子板皮筋是围在钉子上的,而圆形围成的钉子板皮筋是摆上去的,不是围起来的。
针对第1种围法教师聚焦了一个字“围”,围要依靠钉子板上的钉子才能围起来,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圆会出现角。第2种围法橡皮筋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圆。这时教师通对比把围圆的钉子板和围长方形的钉子板反过来敲一敲,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上的长方形和圆形不同,学生发现圆形并不是像长方形一样围在钉子板上的,是摆在钉子板上的,从而得出钉子板是不能围出圆形的。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升。
作者简介:王丽芬,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