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上海 201210)
根据民机事故调查,飞机起飞和着陆阶段的事故率高达68%。高升力系统(即襟翼和缝翼控制系统)负责在这两个阶段提供增加升力、减小阻力、防止失速等功能,是飞机的安全关键系统之一。目前,国内对高升力系统的研究刚起步,尚无关于高升力系统建模研究的相关论文,仅有对波音777飞机高升力控制系统架构的介绍[1],及对其齿轮旋转作动器的类型和特性的研究[2]。
针对襟翼非对称问题,详细分析其故障原因,建立Simulink襟缝翼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基于所建立的模型,设计襟翼非对称故障注入方法,实现襟翼不对称故障场景仿真。
民用飞机在副翼上具有辅助操纵翼面,即前缘缝翼(Slat)和后缘襟翼(Flap),在左右机翼上对称分布。飞行员依据飞行阶段和飞行条件,操纵襟/缝翼手柄到合适卡位,控制缝翼向下前伸和襟翼后退偏转,改变机翼弯度和面积,增加飞机起飞时的升力和着陆时的升力和阻力,缩短飞机起飞和滑跑距离。
襟翼系统包括控制和作动两个部分。控制部分包括:襟/缝翼控制手柄、襟/缝翼计算机、位置传感器、倾斜传感器、能量驱动装置(含液压马达)。作动部分包括:翼尖刹车、扭力管、角齿轮箱、旋转作动器等。
控制手柄建模为四冗余通道的电位计,将手柄位置转换为电信号,再由计算机解算为对应的手柄卡位[3]。襟/缝翼手柄卡位包括:4,3,2,1,0。
襟/缝翼计算机(FSECU)为襟翼收放速度和位置控制和故障监控的控制器。襟/缝翼收放位置控制采用双闭环PID控制方式,内环控制PDU液压马达速度,外环控制马达速度改变传动轴速度[4,8]。系统运动时,位置传感器将实际翼面位置反馈给计算机,构成控制闭环,如图1所示。
图1 襟/缝翼控制原理
襟/缝翼传动机构模型分为3个部分:能量驱动单元(PDU)、左侧翼面系统和右侧翼面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液压机械设备建模
PDU根据液压供压和回压、襟翼电液伺服阀(EHSV)电流、翼面传动系统反馈的左右扭力管角度和速率计算襟翼压力输入、马达位置、速率、马达传感器的位置和速率、输出左右侧扭矩。翼面传动系统根据PDU输出扭矩,翼尖刹车(WTB)指令计算出翼面解算器角度和翼面位置角度。
2.3.1 液压机械驱动建模
PDU是襟翼系统的控制部件,接受计算机的电液阀命令,控制液压流量实现双余度液压马达转速和方向控制,并输出扭矩,经叠加后传递给左右侧襟翼系统[5]。
① 电液伺服阀为两级偏转射流阀,提供与输入电流相应的流量。根据电液伺服阀EHSV电流命令,计算EHSV阀芯位置,进而获得入口阀芯面积。
② 液压马达为直立式固定流量泵,采用可逆轴向活塞泵类型。根据阀芯面积计算马达流量:
(1)
式中,μ为流量系数,与阀门形状有关;A,P,ρ分别为阀芯面积、阀前后压差、液压流体密度。
③ 由液压马达流量计算马达的压差,获得马达输出扭矩值。假设压差为P,马达容量为ηm,马达扭矩为Tm计算公式为
Tm=P×ηm×(1-ηv)
(2)
式中,ηv为马达效率,可根据压差和马达速度查表获得。
④ 根据马达扭矩计算马达转速和马达转角:
(3)
式中,Tm,Tb为马达扭矩和刚度扭矩;Tf为动态摩擦力;m为马达惯性;x为马达角度。
Tb=(θm1+θm2-θcλ)k+(ωm1+ωm2-ωcλ)ε
(4)
式中,λ为PDU比,PDU中包含两个马达作为襟翼或缝翼的双通道驱动;θm1和θm2分别为马达1和马达2角度;ωm1和ωm2分别为马达1和马达2速度;θc和ωc分别为中心角度和速度;k为马达刚度;ε为阻尼;Tc为中心扭矩,计算公式为
Tc=Tb×λ
(5)
⑤ PDU齿轮箱转动角度和速度计算公式为
(6)
式中,TsL为左侧刚度扭矩;TsR为和右侧刚度扭矩;x为中心角度;Tc为中心扭矩;μ为驱动效率。
左侧传动轴扭矩为
(7)
式中,f为刚度;ε为阻尼系数。
⑥ 马达速度传感器输出计算公式为
P=Pm1×Cs+αI
(8)
式中,Pm1为马达1位置;Cs为传动轴的传动比;αI为位置传感器的初始角度。
2.3.2 翼面系统
翼面系统包括各站位扭矩限制器、旋转作动器(GRA)、翼尖刹车和翼尖位置传感器。建模时,考虑系统效率、静态动态摩擦、惯性刚度的影响。
① 根据PDU提供的左侧驱动扭矩TL、上下游效率计算驱动扭矩和刚度扭矩。驱动扭矩等于左侧驱动扭矩TL,刚度扭矩F计算公式为
F=c(ωT-ωD)+k(θT-θD)
(9)
式中,c为阻尼系数;k为刚度;ωT为轴速度;ωD为下游轴速度;θT为轴角度;θD为下游角度。对L1、L2站位,L3、L4站位就是下游。
② 根据作动器载荷、动静摩擦、黏性力矩、速度门限、惯性、GRA,计算轴角度和速度:
(10)
③ 根据轴速度和轴角度计算站位载荷。
(11)
式中,Lact为实际载荷;c为驱动因子;LFlapL1为襟翼站位L1载荷;TEnd为终端扭矩;RGRA为作动器齿轮比;GDown为GRA下游齿轮箱的齿轮比。
④ 轴角度通过GRA齿轮比和传动比换算为GRA运行角度,经函数拟合为襟翼翼面角度。
襟翼对称分布在机翼左右侧的后缘,多块翼面联合伸出或收回到同一角度,传动线系距离较长,翼面运动时间长,因此常发生襟翼非对称故障,即飞机左右侧机翼的襟/缝翼的翼面位置不一致,并超过门限值[6]。故障源包括:襟翼翼面间断开或PDU内断开导致襟翼左右两侧展开不一致,以及作动器与下游部件断开,翼面和下游部件断开,扭力管断开,角齿轮箱断开等。这些会对飞机结构载荷造成影响,严重时可破坏机翼翼面,造成飞机事故。
基于上述模型,设计故障输入端口,用故障代码表示故障类型,用故障向量表示故障所需定义参数。如图3所示,首先模型判断故障输入为非对称故障,设置PDU断开信号,改变对应侧PDU输出的扭矩,使两侧翼面运动角度产生差异,导致在FSECU内触发非对称故障监控器。
图3 非对称故障注入流程
根据前述系统分析,使用Matlab/Simulink建立襟翼控制系统仿真模型,设置仿真频率为480 Hz,时间120 s,采用算法ODE4。设置液压供压3000 psi,回压50 psi,电源28 V直流,空速为60节,迎角为1°,高度5000 ft,轮载为0。操纵襟/缝翼手柄从0卡位伸出到4卡位。襟/缝翼手柄输入如图4所示,从4卡位依次收回到3卡位、2卡位、1卡位,最后到0卡位。
图4 襟/缝翼手柄输入
故障注入向量设定为左侧襟翼非对称,在25 s时,单侧襟翼被PDU锁住,右侧襟翼继续运动,直至左右侧襟翼角度偏差达到设定阈值以上,襟翼监控器被触发。倾斜监控门限设定为3°。图5和图6分别为左襟翼非对称故障仿真图和状态位图。
图5 左襟翼非对称故障仿真
图6 左襟翼非对称故障状态位
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到,当故障代码设定为左侧襟翼非对称故障,运行襟/缝翼控制系统故障仿真,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左侧襟翼和右侧襟翼位置在25 s左右开始出现了偏差且大于3°,触发襟翼非对称监控器,并置监控器为1。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襟/缝翼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可满足系统仿真需求,且襟翼非对称故障注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后续对襟翼非对称故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针对民用飞机襟翼非对称故障问题,基于襟翼控制系统原理,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数字仿真模型,并设计一种襟翼非对称故障注入仿真方法。最后通过左侧襟翼非对称故障的仿真结果,表明襟翼控制系统模型合理有效,故障注入机制设计可行,可用于深入研究襟翼非对称故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