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红,裴怀弟,石有太,李淑洁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和国际市场,出口量每年保持在400多t以上,出口创汇每年超过600万美元,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2003年至今兰州食用百合种植区域覆盖兰州市(七里河、西固区)、榆中县、永登县、定西市(临洮、会宁、渭源县)、古浪和临夏州(关山乡、徐顶乡、陈井镇)6个县区,青海、宁夏、陕西、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重庆等地纷纷引进种植。2017年全省百合种植面积19.6万亩,产量7.64万t,产值13.19亿元,加工企业230多家。百合主产区农户人均年增加收入2672.2元。
兰州食用百合为多年生无性繁殖作物,自种植以来,种球均用大百合上的小仔球繁育而成。农户使用的种球由农户自繁自育和生产,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种性退化,产量品质大幅下降。虽然脱毒、组培快繁技术成熟,但尚未有研究单位或企业开展兰州食用百合专业化、工厂化繁育,因此,种球质量(大小)标准化,供种统一化无法实现。
目前兰州食用百合种植生产以小农户种植为主[2],种植户受资金和技术等条件限制,生产过程自由度大,所用肥料来源不一,且大多是未经腐熟的农家土杂粪肥。在自家土地种植,农户投入有限肥料,使土地最大化利用(休耕一年,连续种植)、高产出(大密度种植)经营模式;在租用土地种植,百合生长3年(1个生产周期)后换一个地方,则以少肥料投入、高产出(大密度种植)经营模式获取经济收入。偏僻山区的种植户仍然采用传统种植生产习惯和管理方式,不规范种植生产,严重影响了兰州食用百合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同时也给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在家务农的多是文盲半文盲,老弱病残幼,标准化种植、新技术推广他们接受不了,他们种植、生产、田间管理标准不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各异,无法达到现代农业对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要求。
农产品质量一直是相关管理部门和消费者最关注的,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兰州食用百合种球繁育、商品百合生产、田间管理、绿色防控、产品收获、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产品检验、质量控制和监管等是否标准化、规范化,最终决定百合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产前、产中、产后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兰州食用百合品牌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不高[3,4],有其名无其实,整体素质不高,没有发挥联结农户的作用[5]。部分龙头企业只从兰州百合区域公共品牌获益,几乎不为该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兰州百合品牌建设应借鉴工业、服务业等较成熟行业的品牌建设经验,提高品牌的运作水平。
我省大的百合加工销售企业共16家,其中七里河区4家,西固区4家,榆中县2家,永登县1家,永靖县2家,临洮县2家,会宁1家。每个企业有注册商标1-2个,且产品商标与企业同名,与产品质量和等级无关,无法辨识哪个是高端产品品牌,哪个是大众消费品牌。企业对商标的重要用途认识不足[4,5],没有市场营销理念,只有销售。企业均以真空包装鲜百合投放市场,同质化严重,产品价值和附加值都低,企业之间打价格战,结果谁也卖不出好价格。[6]
首先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兰州食用百合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其次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对兰州百合品牌建设工作绩效进行监督考核;三是加快品牌保护体系工作,促使兰州食用百合生产、营销向绿色、优质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