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的人文关怀研究

2019-12-02 09:45张晓鹏
读天下 2019年32期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寄宿制学校人文关怀

摘 要:当前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鉴于寄宿制有利有弊,优劣共存,本文以高中寄宿制学校为研究基准,调查了现今高中寄宿模式中人文关怀的现状,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这种现状中人文关怀的得失,并根据实际,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寄宿制学校完善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高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文关怀

一、 寄宿制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学生寄宿学校的现状由来已久,一般都称为“住校生”,是学校对距家较远、往返上学不便的学生提供优惠条件,并非必须要尽的义务,起初学校建设规划也很少顾及这一块,所以学校本身也只能是尽其可能给学生提供遮风避雨、夜晚睡觉休息的场所。因之,就其本意而言,也可以说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实际举措。当然,看作是一种“恩惠”也为大家所接受,家长、学生随遇而安,学校也就心安理得。基于这样的认识,管理服务状况也就可想而知。

二、 寄宿管理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又称之为人道主义关怀,或人本關怀。如果把制度管理比作法治的话,那么人文管理则是属于人治;若把规章制度视为“硬杠杠”的话,人文管理就是“软”关怀,大至一个国家、社会,小至一个团体、家庭,都无不渗透着人本文化。有人之处,即有人文。中国哲学中“以柔克刚”的理念渗透人本文化的理念,治(也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德治”,而非“法治”。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精神的终极关怀,它属于一种隐性的软性管理。“软硬”结合,刚柔相济的管理过程,才会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和最终目的。

三、 寄宿式高中管理的现状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本文选取高中(市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考察对象,分别在高一、高二、高三分别随机选取三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抽取总样本368人,其中高一118人,高二129人,高三121人;男生176人,女生192人。调查的项目为寄宿制学校生活现状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食堂饭菜满意度、住宿环境满意度、人身安全保障程度、财产安全保障程度、道德环境满意度、学习环境满意度、自由空间比例、亲情实现、友情实现、爱情实现、受到尊重的程度、成就感、自尊实现程度、理想实现率、价值实现率。在这一组调查中,我们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现了寄宿式高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学校对高中寄宿的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政策,首先必须要了解留校学生的人文需求。

四、 寄宿式高中人文关怀管理的政策与实施

我们知道,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那么学校寄宿和其他管理也应当不一样。针对以上所分析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 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活动,教育理当“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要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老师与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总之,一句话,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教育专家李镇西说:“爱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多么的重要啊,尤其是对远离父母的寄宿制学生更是重要,只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严谨治学,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工作。

(二)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相互交流

在调查中,出现了一些精神抑郁的学生,他们不愿向人敞开心灵,把自己的思想封锁起来,久而久之,会导致抑郁症、精神不正常等现象。这样,寄宿制环境造就的就不是开放的现代化学习模式,而是扼杀人心灵的监狱。对于这样的尴尬现象,我们建议开设每日交流专栏,能够活跃气氛,增强内部交流,以有效避免学生自闭现象的产生。这种活动也是一种高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学校开设心理咨询也无疑是最直观的人文教育形式,学生们通过咨询心理专家,可以很快调整到正常的状态。针对以上调查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专题,这样就能一对一的解决寄宿制引起的不良问题。

(三) 开展适合青年学生需要的活动

高中生大多处于16岁左右,是花季的年龄段,他们的青春应该像诗一样地度过。有人说:不写诗的人生是没有青春的人生。这句话说明了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需要诗歌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学校定期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对高中寄宿生的心灵保健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四) 发挥社区功能,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

社会结构变化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家长长期在外工作的学生,在寄宿制的环境中难免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凄凉感,这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教育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配合实施的,发挥社区功能,发挥社区的资源和优势,结合实际,创办旨在为家庭排忧解难、指导家庭教育的社区家长学校,已成为满足社区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社区家长学校的成立,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丰富了社区青少年及儿童的课外生活,起到了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展,标志着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五) 设立师生会话课,定期的召开家长会

在加强家校联系中对于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召开家长交流活动,是一种双赢的人文关怀政策。不但可以定期地让学生和家长有适时的交流,而且,教师也可以在此与家长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结合一周一次的师生交流会话课,不但是顾及有些学生会有偏科、逆反心理,同时能够使有些学生的偏科、逆反心理得到缓解,避免恶性循环。教师在“传教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当“学生心灵塑造的工程师”。

(六) 加大投入,改善寄宿生活条件

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投资新建学校食堂餐厅、浴室、开水房、锅炉房、水厕等生活服务用房和辅助用房,使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不仅为学生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重要的是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学习之余,就餐、洗浴极为方便,安全卫生又有可靠的保证,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体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办学理念,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寄宿制学校管理,是一种软性的学校管理模式。人文关怀,是一种柔性的精神交流。把人文融入教育早已是百谈不衰的话题,但是寄宿制最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它比任何管理都需要人文关怀。学校应该锲而不舍地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感化政策,让他们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一种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孙学策.我说德育.开明出版社,1997(2):130-170.

作者简介:

张晓鹏,甘肃省平凉市,平凉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寄宿制学校人文关怀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