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在报纸、电视、互联网中,经常能够看到很多有关学生自杀,他杀,校园霸凌,虐待动物的新闻。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使得生命伦理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在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的提议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本文从三个部分来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伦理教育,分别为生命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伦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以及生命伦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生命伦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说是要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關心学生、服务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本质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它是围绕着有生命力的人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人的生命为核心是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核,由人的生命向外扩展延伸,在人与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中,来实现对生命的认知。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伦理教育则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社会生活中对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对于自身生命有关的其他生命的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一、 生命伦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一) 不良的网络环境产生的影响
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普及,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互联网原住民,在网络空间中长期隐藏方式的网络互动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的产生障碍。另一方面,大学生暴露在网络下的时间越来越多,大量信息鱼贯而入,让大学生应接不暇,其中不乏大量色情,暴力的内容,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容易走入歧途。这种信息非常有害,甚至还有极端的发泄现象,如自杀,谋杀和伤害其他生物。比如前段时间在网络中盛传的“死亡游戏”蓝鲸,诱导学生自残甚至自杀。
(二) 客观条件带来的挑战
近些年,我国科技文化各方面发展迅速,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发展机遇良好,不过也隐藏着众多问题和挑战。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是他们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学生远离父母,甚至远离家乡异地求学,开始以一己之力探索世界,并独立去面对许多人和事。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会存在困惑。如贫富差距,房价过高,就业困难,生活成本增加等,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一些大学生怀疑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学业,敏感脆弱,悲观自闭。当感受到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时会导致大学生混淆和困惑,甚至引起恐慌和绝望等负面情绪。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便会产生消极的思想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如自杀,他杀和伤害动物。
二、 生命伦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
基于现当代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我国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政策《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便有单独的章节提出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理念。微观层面上,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校等主体也要重视发展生命伦理教育,学校是生命伦理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生命伦理教育,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是使人回归幸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 设立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建立完整生命伦理教育体系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了重视生命教育。设立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最直接高效的方式。将生命知识教育有效地融进课堂教学内,建立起完善化的配套教学设施,并配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将生命伦理教育全都纳进高校德育评价及考核体系内,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此外,有效地引导更多学者参与至生命伦理教育中来,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良好发展夯实基础,提供重要的发方向。由高校的角度来讲,亦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进而更加关注生命伦理教育,将其纳进教育规划中来,并予以学分设置,再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征、学生思想等,设计开发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生命伦理课程,研发教材和教学软件。现阶段,有关教师队伍中,教授研究生命伦理教育的教师比较少,因此,要求增强对这些教师的专业性培训,为其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展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伴随我国生命伦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的迅速成长,可以有效地发展并培育更多专业化的生命伦理课程教师。
(二) 将生命伦理教育深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生命伦理是实现大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要求。通过培育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离不开外部机制的有效帮助。一方面,要求高校将生命伦理纳进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中来,并将其当成大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要标准。此外,有效地完善并量化课程体系,规避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的不同和不良影响,放大并突出其良好的影响面。
另一方面,有关大学生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关注生命价值和意义教育,开展健全化的人格教育,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积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增强其意志力。开展重视个人和他人生活的良好教育方式,推动大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宽容、自信和其生命伦理的原则;通过全面开展科学伦理教育,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对生活的尊重之心和爱护之情。实际教学时,我们亦应关注现实,由社会的心态角度出发,由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角度出发。全面整合传统和现代、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运用所有相关资源。
(三) 建立良好的生命伦理教育网络环境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信息大爆炸,而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难免要面对众多的“垃圾信息”。一方面,要求学校能教育学生遵守网络环境,不发布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推动大学生养成鉴别信息真伪的判断力。同时,让其保持节制性,合理地运用网络。另一方面,高校应全面加强风校园网建设和监督管理,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净化,还学生一个清明、健康的网上环境。此外,高校还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运用校园网创造良好的教育途戏。
参考文献:
[1]陈灿军,许小主.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贾佳,陆树程.论现代生命伦理的核心理念[J].卫生软科学,2005(4).
作者简介:
杜浠铭,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