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桂银
摘 要:教学活动进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四个要素,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去“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文章通过实验活动,从探究学习的背景、定义、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比较、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英语学科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阐释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参与式教学与探究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英语 参与式 接受式学习 探究学习 教学模式
教育部陆续制订并于2001年7月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其“基本理念”或“课程目标”里,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根据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征,给“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那就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其中,教学活动进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四个要素,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去“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去传授那些已有的书本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不应强调模仿、记忆和反复操练。教学模式必须从“广播式”向交互式、主动探究式演进。
一、什么是探究学习
(一)背景
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现行的教与学的方式却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在目前大多数的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以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且被销蚀得越来越少,以至于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此下去,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英语课内外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就成为改革课堂教学、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当务之急和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定义与主要特征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了让学生更多的学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机会。群体合作,更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更好地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充分利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我们把在初中英语进行的“参与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语言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理论依据为人本主义(积极主动、平等参与、交流合作)、行为主义(在做中学)、认知主义(知识整合)、建构主义(主动建构)。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它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也可表现为在英语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形式。
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参与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中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二、为什么要开展参与式教学与探究学习
实验活动一:
活动体验:10人一组扑克竞赛,两人观望,其他八人分为两人一伙,1人主打,1人只管出牌(不得干预出牌),2轮后两人交换角色。
◇打扑克的每人谈两种角色的体验和感受(从心理需求,思维角度)。
◇观望的两人谈谈自己的感受。思考问题:扑克主打者是否像探究学习者?扑克“搬运工”是否像接受式学习者?观望者是否是我们教学中未关注的个体?他们不同的体会和收获说明了什么?
(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比较
1.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传授给学生(出牌者),学生没有经历探究和发现的需要,不能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切身喜悦与失败后的心理需求。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打者)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英语参与式教学与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语言交际实践应用、文化差异的领会及知识的牢固掌握。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即:出牌者与主打者合一),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授受的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生成性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学生的不同理解,以此启迪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看法,完善自己的认识,使接受学习的过程带上合作探究学习的烙印。新课程“解决问题”的教学,非常强调学习策略的多样化,这里尤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受继而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以达到丰富或者优化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目的。
(二)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
实验活动二:
表演活动:“喜怒哀乐”四字表演
要求:分组表演,每人表演一个字的表情,并且用语言描述或解释。
讨论问题:为什么表演和语言描述难以到位?
表演活动启示:明确知识(如:打扑克的规则、对每张扑克的认识等)可以用语言表示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习,而默会知识(如:打扑克的规则运用、技巧等)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它要求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获取。默会知识的范例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上述能力的培养与顿悟,只有通过实践探究体验。
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的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景性和个体化的,常常是能够做到但又说不清的;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多由体悟积累而得;默会知识是不能被加以外部批判的,有其个体规定性。
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缄默的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在大部分。缄默的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这表明,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基础,一切明确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从根本上讲,语言符号的使用(包括赋义和理解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默会行动。
默会知识论在英语教学中表现为,语言基本知识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授受获得,如词汇意义、语法定义和一般文化知识等;而语言交际实践的智慧必来自于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拓展,来自于探究行动中的体验,个人经验的积累、领悟,团体内的感染和影响,实践文化的熏陶等,因此,英语参与式教学与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知识的获得和应用中,更能培养其学习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其语言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初中英语参与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实验活动三:
分組合作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的New Standard English衔接小学版初三上册附录:不规则动词表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进行科学的分类。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亦菲博士提出的“探究学习的三维理论”指出,探究学习是由对象、目标、形成三个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初中英语参与式教学与探究学习教学实践中,应围绕明确的对象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结合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以及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初步形成英语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如:
上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归纳出;
AAA型(过去式、过去分词与原形相同)如:cut-cut-cut
ABA型(过去分词与原形相同,但与过去式不同)run-ran-run
ABB型(过去分词与过去式相同,但与原形不同)catch-caught-caught
ABC型之一(字母ow的变体)blow-blew-blown
ABC型之二(字母i的变体)begin-began-begun
ABC型之三( 过去分词以en结尾)beat-beat-beaten
ABC型之四(无规律型)am-was-been
其中在归纳ABB型时,学生还发现catch和teach的原形中有a,所以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以-aught,而不是-ought结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