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齐 任长乐
(大连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创伤性骨缺损临床发生率相对较低,但近年发病率明显提高,此病治疗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已成为创伤外科医师的主要研究课题,开放性下肢骨折主要由外部高能量所致骨组织、软组织缺损,而早期治疗主要以清除坏死组织、恢复骨折处稳定性为主,治疗方案的制定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患者的病情差异,还需考虑患者全身状况[1]。而骨缺损重建方式众多,如带血管骨移植、Ilizarov骨搬移等,软组织缺损则需延期伤口闭合,并行游离皮瓣、皮局部转移等处理[2]。本次研究采取VSD联合开放植骨治疗以及单一开放植骨治疗我院88例创伤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观察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对康复进程的影响。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88例创伤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22-46岁,平均(32.16±7.16)岁;致伤原因:车祸15例,砸伤44例,爆炸伤2例,高空坠伤27例;Gustilo分型:ⅢA型46例,ⅢB型42例;受伤部位:小腿远端54例,小腿近端34例。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分别为44例,且性别、年龄、受伤部位、Gustilo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重复清创,与首次清创间隔4-6天,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将坏死组织剪除,剔除坏死或化脓状肌肉和脂肪,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将肉眼可见的发黄死骨咬除,观察组患者完成清创后采用VSD进行负压吸引,对照组仅进行敷料包扎、定期换药,未进行VSD干预。当创面新鲜后,肉芽组织重新覆盖,且感染控制后,88例患者均进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双侧取髂骨54例,将髂骨剪切成为1-2cm的长棒、薄片状,并加入敏感抗生素,后置于小腿骨缺损处,需完全覆盖骨折端并超1cm左右,打通髓腔,植骨量应超过创面,并适当压实,后常规止血,观察组患者VSD覆盖创面,持续负压吸引,直至创面肉芽组织覆盖,对照组用常规敷料覆盖,并定期换药。当肉芽组织覆盖植骨表面使其自行愈合或进行植皮术。
3 观察指标:(1)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骨缺损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清创至植骨时间、清创次数。(2)参考Paley评分法[3]评价患者术后治疗效果。
5 结果
5.1 2组康复进程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清创至植骨时间、清创次数较对照组显著较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2组骨缺损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康复进程比较
5.2 2组术后Paley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18%,与对照组88.6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Paley评分比较(n,%)
创伤导致的软组织或骨组织缺损患者多有病情急重、治疗时间长、康复进程长、合并复合伤等特点,以上因素均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对此,清创、植骨等一系列处理措施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创伤性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感染,加快软组织覆盖和骨愈合。众多研究认为Ilizarov骨搬移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为骨缺损主要治疗方式[4],但均有缺陷,如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失败率高,操作困难,取材区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5]。
本次研究采取开放植骨进行骨性重建,有效简化治疗环节,多数研究证实开放植骨愈合率可达93%以上[6],且感染患者进行植骨具有可行性,但必须彻底清创,伤口内骨折端渗血良好,Ⅰ期清创后便可置入。VSD则是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海绵敷料,具有引流通畅,避免细胞间隙渗液聚集的效果,同时阻断与外界联系,减少创面细菌数,从而降低感染可能,并且其通过机械牵拉可加快成纤维细胞增殖,加快上皮逐步向中央的聚集,有效缩小创面面积[7]。VSD与开放植骨联合可提高清创效果,缩短植骨前准确时间,并与外界保持阻断,降低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且植骨区肉芽生长变快,软组织愈合、覆盖时间缩短,最后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换药时产生的疼痛感[8]。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清创至植骨时间、清创次数较对照组显著较低,但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表示VSD并不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与王兴国[9]等研究吻合。
综上,VSD联合开放植骨可缩短创伤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患者康复进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