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对DVT的预防作用及相关指标观察

2019-12-02 08:57张福生通讯作者赖长君陈芳有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肝素置换术髋关节

张福生(通讯作者)赖长君 陈芳有

(1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江西 宁都 342800;2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中医院骨科)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骨科中常见的手术之一[1],适用于股骨头坏死及患有严重髋关节炎的患者,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髋关节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尽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但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非常高,最常见的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深静脉血栓属于血流回流障碍性的疾病[4-5],主要由于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者血流速度变慢,患者血管壁发生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血液凝固,最终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6]。目前临床上针对深静脉血栓主要有抗凝及溶栓治疗,而常规的弹力袜,尽管能加速血液的流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血栓的形成,但其作用时间不长久7-8],而有研究显示,在人工髋关节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显著疗效[9-10],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于我院并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对DVT的预防作用,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经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于我院并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9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55-95岁,平均年龄(66.7±2.3)岁,术后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39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55-95岁,平均年龄(57.6±2.5)岁,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最后统计各组患者在术后半个月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各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及全血的粘度等指标,并对各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2组患者所进行的人工髋关节手术均为同一大组的医护人员进行;(2)在进行髋关节超声检查时,由两位工作经验在6年以上的影像科的医生同时进行评估,若2位医师的诊断结果差距太大,应交于第3位医师进行诊断;(3)2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均为静脉全身麻醉,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且在手术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排除标准:(1)两髋关节均需进行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2)一般临床资料不详的患者;(3)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4)在手术前就已经被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由于患者自身依从性的原因而无法满足入选标准的情况

2 方法:2组患者收治于我院时,均先采用常规的麻醉药进行麻醉,在进行手术前8小时,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确认麻醉成功后,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对照组:该组患者全部在人工髋关节术后采用常规的预防措施,具体操作如下:①在术后嘱托患者多下床进行足部的运动,同时时常挤压患者的腓肠肌,使患者的血流保持畅通;②为患者的下肢穿上弹力袜,促进患者下肢肌肉的运动,防止患者血液停留。(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术后全部进行低分子肝素治疗,具体措施如下:在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术后的10小时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为5000U,所使用的低分子肝素购于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 公司。

3 评价指标:(1)统计分析2组患者在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患者患肢呈现青紫色,并且温度高于正常的温度;患肢出现明显的肿胀,轻微按压有明显疼痛感;超声检测,患肢血流出现明显的血栓信号;(2)2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及全血的粘度。

5 结果

5.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对比:在39例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11例,发生概率为28.21%(11/39),在39例采用低分子肝素的观察组患者中,无人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0.可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效果,且2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对比(n,%)

5.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情况对比:在39例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全血粘度为血小板聚集率为65.21%±1.34%,纤维蛋白原浓度为(3.21±0.78)g/L,全血粘度为(10.25±2.34)mPa.s,血浆黏度为(3.67±0.56)mPa.s,在39例采用低分子肝素的观察组患者中,全血粘度为血小板聚集率为25.21%±1.34%,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21±0.78)g/L,全血粘度为(2.25±0.34)mPa.s,血浆黏度为(1.07±0.26)mPa.s。可见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且2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讨 论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回流性障碍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由于深静脉血栓出现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常常会被患者及医护人员忽略[1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骨科手术中针对股骨头坏死及严重髋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手段[12],尽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患肢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其预后效果差,临床发现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采用低分子肝素能够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13]。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于我院并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9例,术后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39例,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最后统计各组患者在术后半个月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各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及全血的粘度等指标,并对各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的观察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显著下降,相应的血液学相关指标也得到显著的改善。低分子肝素,不同于普通肝素,它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普通肝素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存在出血的副作用[14],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小,组分单一,生物利用度高,其在体内与抗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时,抗凝作用弱、抗血栓作用强,在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显著效果,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粘度及血浆黏度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肝素置换术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低分子肝素药理学机制及适应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