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琼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多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化、软组织痉挛或无菌性炎症等,伤及椎动脉,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活动受限,合并耳鸣或视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尤其多于中老年人[1]。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变化,该疾病发病年龄逐渐下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西医多采用颈带固定、口服血管扩张类药物以及抗动脉硬化类药物治疗,但见效缓慢、复发率高。而研究表明,中医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优势显著。本次研究中,给予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并与牵拉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总结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对我院从2015年8月-2016年4月确诊收治的7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双盲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为34-65岁,平均年龄为(37.5±2.2)岁;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35-66岁,平均年龄为(38.0±2.4)岁。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对比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研究。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8年第3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制定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曾有猝倒发作,合并颈性眩晕;旋颈试验结果为阳性;多数合并交感神经症状;X线检查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节段性不稳定。中医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检查指标水平符合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疗效标准》[3],符合肾虚血瘀、痰湿阻络症。纳入标准:非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符合上述椎动脉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以及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有外伤性、眼源性、耳源性、脑源性、颅内肿瘤等导致的眩晕疾病;不能严格按照计划接受治疗患者。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牵拉,设定初始牵引重量4kg,之后牵拉过程中根据患者可耐受情况,适当调整重力,单次牵拉重量要控制在8kg以内,每次0.5小时,1天1次,治疗15天。观察组则采用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中医骨伤手法操作方法:先用轻柔手法按摩放松颈背部,用拇指、拿法按揉背部肌肉以及颈项两旁10分钟,用点穴手法与拇指按揉法按揉风池穴两侧1分钟,利用手法并借助患者体质量做1分钟颈椎牵引,最后利用手法按摩让患者被动进行左右旋转、颈部后伸、前屈,若牵引过程中,患者头晕加重,则尽量保持颈部固定不动;颈椎旋转提拉扳法:放松手法结束后,保持患者低头前屈20°,医生一手前壁以及肘部固定托起下颌,并向一侧旋转45°,固定保持该位置;另一只手拇指放于颈椎棘突下对侧,保持颈部充分放松前提下,双手配合向上旋转提拉,此时会听到响声,另一侧也按照相同方法旋转,上述方法结束后,在用放松手法保持局部放松1分钟,整个操作结束,1天1次;中药内服治疗,采用温胆汤合天麻钩藤饮,具体组方:生姜、炙甘草分别6g,钩藤、山栀、竹茹、黄芩、红花、天麻、川芎、牛膝、赤芍、当归分别10g,黄芪、丹参分别20g,鸡血藤、珍珠母、葛根分别30g,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适当增减用药剂量,面红者可增加野菊花,眩晕者可增加生牡蛎30g、生龙骨30g,疼痛者可增加桑枝10g、黄姜10g,用水煎煮200mL,每次用量100mL,1天分早晚2次服用。2组患者均接受8天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1)2组症状积分对比。分别对眩晕程度、眩晕时间、眩晕频率、头痛程度以及旋颈试验进行评分。眩晕程度:0分,无眩晕;1分轻微眩晕可耐受,不影响正常行走、生活;2分中度眩晕,难以耐受,不能独立正常行走,影响生活工作;3分重度眩晕,不能耐受需卧床,影响生活工作。眩晕时间:0分无眩晕,1分眩晕时间<1h/d,2分眩晕时间1h-4h/d,3分超过4h/d。眩晕频率:0分无眩晕,1分每周眩晕少于5次,2分每周眩晕6-20次,3分每周眩晕超过20次。头痛程度:0分无头痛,1分轻微疼痛可耐受,不会影响生活工作;2分中度疼痛难以耐受,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影响,3分重度疼痛,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旋颈试验:0分旋颈试验结果为阴性,1分旋颈试验为阳性,2分旋颈试验为强阳性。(2)临床疗效。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临床疗效,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生活工作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改善:眩晕症状有明显改善,生活工作不受疾病影响,随访观察病情加重,治疗后症状改善;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无明显减轻,随访观察眩晕症状仍有发生,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改善率之和。(3)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测量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血管波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指标。TCD检测方法:探头频率2.0MHz,取坐位,头靠在检查台上,双臂保持自然下垂,于枕骨大孔处做窗口探查,椎动脉深度60.0mm。
4 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分析以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5 结果
5.1 2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对照组眩晕程度、眩晕时间、眩晕频率、头痛程度以及旋颈试验等症状积分分别为(2.05±0.65)分、(2.02±0.70)分、(2.06±0.64)分、(1.85±0.68)分、(1.22±0.61)分,观察组则分别为(1.15±0.93)分、(1.25±0.90)分、(1.30±0.87)分、(0.95±0.85)分、(0.75±0.63)分,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37例,痊愈16例,改善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7%;观察组40例,痊愈28例,改善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治疗前后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的TMFV、PSV水平高于对照组,PI、RI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
颈椎病为一种常见高发的骨科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主要由软组织痉挛、颈椎退行性病变、无菌性炎症等作用,伤及颈椎功能。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颈椎病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类型,备受临床重视。因患者椎节稳定性差,采用非手术效果更为安全可靠。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受机械压迫影响,椎动脉受压刺激,发生椎动脉弯曲、变窄,出现供血不足。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偏头痛,还会有听力衰退、耳鸣等症状,记忆力下降,视力水平也会有所下降,严重者还会出现暂时性失明和幻听。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合并失眠多梦、近事健忘。发音障碍表现为口唇麻木、发音不清,严重者表现为发音困难,甚至导致吞咽困难。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物理治疗方法一直是我国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
中医认为该疾病为“眩晕”范畴,主要特点为眩晕,发病病机是因肝肾亏虚、静脉失养以及颈部肌肉痉挛等,中医对该疾病分型多为肝阳上亢型、痰湿内阻型,因此治疗以健脾和胃、平肝潜阳为主治疗,可内服中药治疗,也可应用牵拉疗法,但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单用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需结合用药[5]。中药内服配方中,炙甘草具有补虚助阳功效,生姜具有散寒止痛功效,芍药、葛根具有通泻营郁功效,当归主要用于补血,黄芪主要用于补气,白芷、黄芩具有消炎止痛功效,上述组方配伍可发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研究分析表明,颈椎力学失衡会导致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失稳等,从而导致椎动脉受挤压、牵拉,甚至扭曲变形,进一步发生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发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6]。而采用中医骨伤手法,利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放松颈背部肌肉,降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椎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发挥消炎止痛以及疏通经络功效。中药内服基础上,结合颈背部放松疗法,外部手法结合内部调理用药,形成内外互补,改善肌肉痉挛,局部血液循环,并由可能改变血浆粘度以及血液流变学特征,加上颈椎旋转提拉恢复颈椎错位,效果更为显著[7]。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后患者的症状积分少于对照组,而且治疗总有效率水平优于对照组,治疗后TMFV、PSV水平高于对照组,PI、RI值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颈椎病症状,增加局部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脑部供血。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疏经通络、止痛消炎,应用疗效确切,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