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平
摘 要: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现在比较推崇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案,在非遗进入校园后,可唤醒学生的民族记忆,可建立文化认同感,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非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还可帮助学生形成保护非遗的观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可提高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效果。本文简单阐述非遗进校园、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 传统文化
信息大爆炸时代对各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均造成了严重的抨击,导致很多国家的传统文化逐步消退,造成严重的文化遗产损失。我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被信息大爆炸影响,很多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濒临消失。我国具有五千年丰富的传统文化,多个地区均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传承人也不同。有的地区因为面临着严重的外国技法影响,导致传统工艺不断变迁,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逐步变得大众化、外国化。因此,及时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了,及时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将我国众多悠久的非遗传承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工匠精神可温润学生的心灵
呼和浩特清水河县第三小学于2013年起,在校园内建设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的陶艺馆,在学校内开展陶艺特色教育,完善了清水河县的陶艺历史。县委书记云霖琼则在2016年参观陶艺馆时,明确指出: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课,还需全面发展,发展特长,发展个性,需在陶艺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清水河县的陶艺历史文化,树立传承、保护陶艺文化的意识。小学生可在陶艺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清水河县的陶艺特色。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应用球磨机、练泥机,使用当地高岭土原料,制造陶艺。在陶艺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开始单纯的陶艺创作拓展至瓷器拓展,在传承当地陶艺文化的同时,学习陶艺创造,掌握制陶工序。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了解到清水河县的陶瓷起源于明朝证的初年,至今有五百余年历史。经过五百余年的发展,清水河县的陶瓷制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在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远销,还在附近的包头、托县、武川、和林、萨县等地区销售。在陶艺教育的实践环节过程,小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陶瓷制造等一系列工作,可近距离感受陶艺文化的魅力,可体会到陶瓷制造的乐趣,可认识到一个高质量陶瓷需要耗费大量工序,需要经验丰富,陶艺娴熟的师傅完成,可进一步感受到工匠精神。
二、非遗进课堂,走进历史
清水河县陶艺历史悠久,在当地有大量有关陶瓷的历史小故事,不同类型的陶瓷具有不同的形象,其美感也存在鲜明的差异。为保证小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陶艺文化,清水河县第三小学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陶艺课,小学生可通过实践教育进一步接触陶艺创作,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欣赏不同类型的陶瓷,譬如最主要的黑瓷与白瓷。还可欣赏过程中明确黑瓷与白瓷的特点与价值。清水河县的黑瓷大小各异,可在大件里塞中件,可在中件里塞小件,可配置成一套完整的瓷器。而白瓷制品的体积大小相差不大,无法成套装入,但是白瓷价格远远高于黑瓷。历史资料明确记载,清水河县产三十万件黑瓷,价值一万两白银;产二十万件白瓷,价值一万两白银;一时间,清水河县的陶瓷生产达到顶峰。但是,在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后,黄河水运中断,当地陶瓷业遭受打击,当时的税负严重,导致当地陶瓷生产处于半停产或是停产状态,只能勉强生存。小学生可通过课堂教学,认识到当地陶艺文化的价值,还能了解有关当地瓷器的历史,可提高小学生对于清水河县陶艺文化的认知。
三、非遗进校园,传承先人朴素艰苦的优良作风
陶瓷制作是一个需要耐心、恒心、毅力的过程中,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通过纯粹的劳动力完成陶瓷制作过程中。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下,清水河县人们利用当地陶土制作陶瓷,逐步生产出罐、缸、钵、盘、碗等陶瓷物品,这些陶瓷物品均为纯手工制作。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很多物品靠着机器、先进设备完成生产制造,纯手工制品越来越少。非遗走进校园,开展陶艺教育,可让学生体会到手工制作物品的快乐,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老百姓生活的不易,可让学生认识到纯手工制作陶艺的艰辛,可让学生了解先进艰苦朴素的精神,可帮助学生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非遗进校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措施之一,可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可及时将非遗和教学、科研聯系到一起,可促进校园教育,可让学生从小学习先人的精神,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星.基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109—110.
[2]何微.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途径及存在问题——以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J].黄河之声,2017(15):138,141.
[3]朱芳盈,张红,陈囿瑾.“让非遗进校园”,探索余杭滚灯在幼儿体育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之路[J].福建茶叶,2018,
41(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