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秋云
摘 要: 针对中高职贯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发展规律,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分为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三种要素,实施以“共情”为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 共情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阐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1]。
本文将心理学家罗杰斯“共情”的理念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针对中高职贯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发展规律及心理需求,解决思政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古板、单一、思政课堂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促成学生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1.课程思政中共情运用提出的背景
共情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也称神入、同理心。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种方法[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各门专业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一要求,开启课程思政建设[3]。
运用共情能准确把握学生情况,以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前提,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2.共情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共情是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精准定位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方法,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技巧,对于促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传递课程思政价值内涵、保证课程思政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共情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本书中阐述了备课观:教师要了解关注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真钻研教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对象,备教学方法等。与传统课程不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和设计的。运用共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帮助教师精准定位令学生兴趣盎然的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课程思政的实效性由于受学生主观因素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思想教育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运用共情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效率。
2.2共情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可度,是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共情能促进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
第一,运用共情可以帮助教师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处境,感受和理解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减少师生间的隔阂和代沟。第二,运用共情有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获取学生言语中的潜藏信息,是把握学生真实想法的重要保证,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依据。第三,运用共情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感,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的根本基础[4]。
2.3共情是改进自我激励机制的重要途径。
思政教育更應注重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暗示”,核心是形成自我激励机制[5]。自我激励会增强人的自信心,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并向着设定的目标不懈前进,是一种积极的内心正能量。拥有这种正能量的人一定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运用共情对学生的情商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杜亚士和卡科赫夫曾指出,在教育过程中的“共情”是指教师不但有能力正确了解学生的感受,还要将这种体验向学生传达。在课程思政中运用共情,学生能感受到被关怀、被接纳。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力。
3.共情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3.1运用共情能力,精准分析教学对象。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性,理解学生的心理背景和学习心理。共情是体验学生内心世界、感悟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要条件,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有重要意义。
3.1.1心理背景
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就业市场迫切需求技能型人才,但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仍然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一方面源于职校生素来被视为普通教育的淘汰者。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劳动工人的社会地位有限,这些负面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再者,中高职贯通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使他们接受的批评教育更多。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有不太美好的学习体验。在对中高职贯通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多采用“无意识教育”,避免引起学生的负面心理。
3.1.2学习心理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与理解能力、计划和自我监控能力、操作与应用能力。与普通高职大学生相比,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存在厌学情况,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探究性、创新性均低于普通高职大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接受学生个体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3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文中指出人类的心理需求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而言,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后,更渴望得到社生化程度更高的需求,比如尊重需求。针对中高职贯通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即使是批评教育,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充满人情味的关切。马洛斯认为,只有当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人才能充满信心,才会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
3.2以共情为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运用思政中的情感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3.2.1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丰富面广
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既可以是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道德承载,例如职业认同、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等,又可以是来自教师的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及待人处事的方式[6]。列宁曾说:“一个人早期在思想上所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其成长影响极大。”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3.2.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新颖具体
中高职贯通大学生普遍对思政教育存在抵触情绪,除了之前不美好的思政学习体验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思政教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课程思政教育要避免讲大道理,谈空理想。课程思政教育应该是具体的,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热点问题等方面,多设计一些与学生相关的思政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校正缺点和弱点。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是有用的时候,思政教育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政效果。
3.2.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正面典型
典型范例可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正面典型范例起示范作用,反面典型范例起警示作用。教师在挖掘、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时,要兼顾学生的心理需求。中高职贯通大学生风淡云清的“佛系”只是表面,实际上还是渴望成为被需要、有追求、有价值的人,只是未找到合适的契机。正面典型示范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有助于中高职贯通大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发展良好的社会品格,提高自我激励的能力。
3.2.4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接近成年。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中高职贯通大学生更加敏感、自卑、看待问题容易极端化。当引用经典名人事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背景,避免所定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从而衍生消极心理。课程思政内容要符合中高职贯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
3.2.5课程思政教学情感产生共鸣
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传递思政价值内涵的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是思政价值内涵的传递,也是师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脱离学生情感现实的课程思政教学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政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在课堂上流露真实情感,使学生感同身受。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思政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推动课堂思政教学。
3.3以共情为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多枯燥乏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要使课程思政内涵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教师就要以共情为重要教学方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3.1幽默效应
如果说情感是沟通的媒介的话,幽默就是师生间沟通的润滑剂。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千禧一代”的大学生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思维敏锐,但思想更碎片化,用幽默的互动方式传授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其二,由于角色差异,身份不同,师生间难免出现代沟和隔阂,幽默的教学方式可以缩小师生间立场和态度的差距,使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不会感到拘束,达到朋辈教育的效果。其三,幽默具有能夠产生或者让人感受到愉悦的功能。这种愉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7]。其四,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影响教师情绪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关联。中高职贯通班是由多所职业院校的中职学生组成的,学生的专业基础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厌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的困难,教师会感觉徒劳无益,催生出负面情绪。幽默、童趣的表达方式可以淡化人的负面情绪,缓冲紧张,消除疲劳,有助于教师调节情绪,营造温馨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3.2肢体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经实验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表情动作。可见,学生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表达与四肢表达。幽默童趣的语言可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应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首先,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是教师传递课程思政价值内涵的有效途径。其次,教师通过恰当的肢体接近,比如拍一下学生的肩膀,在教室中来回走动等,都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可度,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再次,教师优雅的教态是一种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教态是教师文化修养、整体素质、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稳重自然的仪态、落落大方的举止、端庄大气的装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8]。
3.3.3朋辈效应
朋辈教育是指因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原因相近而产生共同语言的同龄人,通过榜样示范、观念互通等方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相对成年人的说教,多数大学生更愿意听取同龄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在学生群体中选取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培训,由此学生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传播课程思政价值内涵,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除了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外,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建立榜样机制,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同龄人面前不感到拘束,能够更好地敞开心扉,还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9]。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课程思政[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E%E7%A8%8B%E6%80%9D%E6%94%BF/22421661,2019.03.30.
[2]焦艳,赵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
[3]光明网.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EB/OL].http://dangjian.gmw.cn/2016-12/26/content_23335571.htm,2019.03.30.
[4]于鲁文.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4-278.
[5]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474(9):68-73.
[6]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考[EB/OL].http://www.dtmtxy.cn/wing/news/2018-5-24/1048.htm,2019.04.05.
[7]王小勤.幽默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65-66.
[8]何叶荣,李玲.肢体语言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09,19(27):148-150.
[9]施国强.新时代背景下以朋辈教育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基于班杜拉社會学习理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441(11):152-153.
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基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设计”,项目编号:ZZEGD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