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强
【摘要】数学一直贯穿与人们的生活,今天从生活“找次品”的角度来说明数学的一些乐趣,以乒乓球示例.从教学目标方面来说,包括三点: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找次品”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简单的“找次品”的问题.2.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结合具体事例,經历讨论、交流、总结“找次品”一般方法的过程.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对“找次品”的问题充满好奇心,在独立思考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本文主要说的是“找次品”的一般方法的探究过程;如何从9个球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探究过程.
【关键词】“找次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乒乓球运动谈话引入.
(1)我们的国球是什么球?乒乓球.
(2)在乒乓球的发展过程中,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我们一起来看.
(3)我们都知道,一个乒乓球的正常重量是2.7克,如果有一个球的质量是2.7克,我们就可称这个球是“正品”,如果比2.7克重或轻,我们就称这样的球是“次品”.
从学生应有的常识入手,在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中,从生活中“次品”的角度谈谈小学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乒乓球呈现
有81个乒乓球,其中有一个乒乓球的质量轻一些(次品),如果用没有砝码的天平秤,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1.学生先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对题意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面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二)探究2个球的称法
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的想法.
教师讲说过程演示.
让学生通过身体演示自己的称法,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具体化,并且利用简易的天平给出完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三)探究3个球的称法
先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的想法,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讲说过程演示,并使学生理解两种可能,而并不是称2次,更具体,更形象.
(四)探究6个球的称法
1.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想法;
3.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五)探究9个球的称法
1.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
2.同桌之间交流一些想法;
3.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说明;
4.观察结果,猜想最优的称法;
5.通过6个球,初步验证自己的想法;
6.说明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都能使所称的次数最少,并分析平均分成3份的好处.
通过6个球和9个球的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找次品的一般方法的猜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渗透模型的思想.
(六)探究12个球的称法
再次验证猜想平均分成3份可以使所称的次数最少.
1.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
2.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此时大部分学生会平均分成3份来解决),教师讲解;
3.找出不同的称法,教师一一说明;
4.观察称得的结果,说明平均分成3份确实能保证称得的次数最少,同时再次说明称法的多样化;
5.总结:找次品的一般方法:平均分成3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想法.
通过对12个球的探究,在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从而得到结论平均分成3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探究更多个球
(一)解决27个球中有一个次品的问题,方法同上;
(二)解决81个球中有一个次品的问题,方法一样,可再次验证.
四、课堂小结
完善课题,并再次回顾个数是3的倍数的找次品的一般方法,看看情况是不是一样,结果当然一样啊.
运用探究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参考文献】
[1]贺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2]曾彩英.关于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研究[J].学周刊,2018(32):54-55.
[3]孔怀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深析[J].学周刊,2018(31):78-79.
[4]宣以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69.
[5]朱清华.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巧妙利用[J].教书育人,2018(26):79.
[6]刘锦苗.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