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的主要人群之一。研究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直接影响其思想学业和人际交往。面对境外敌对势力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不断地对我进行“西华”、分化,“新时代”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脱困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把握与“新时代”的契合点,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高扬“新时代”的旗帜,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还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为引领,勇于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效。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诞生以后,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这种影响在思想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环境、方式和功能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网络平台开放度高、话题发散性强。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复杂,同时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和传播者。网络公共参与的开放性和低门槛使信息变得鱼龙混杂,这对于学生辨别信息真伪是一个考验,也加剧了信息监管和控制难度。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话题跳跃式前进的特征,有意地将话题引到政治性、敏感性问题上去,把原来的利益诉求变成价值诉求,这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挑战。
二是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随着网络的扩散,事件的传播区域和参与人群将会不断扩大,使得以往在某一单位、某一局部发生的事件将会随着网络传播的扩散而成为全国范围广受关注、备受讨论的热点,传统的线下处理方式将因为线上信息的快速扩散而大大增加难度。比如,过去在校园发生的食物安全等事件,学校及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就能妥善解决,但如果通过网络的过度炒作,局部性、個别性事件就极易衍变成社会事件[2]。
三是网络舆论影响源多、人物活跃性高。互联网开辟了舆论的新领域,在复杂和喧嚣的网络中,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网络意见领袖迅速崛起,他们出没于网络空间的焦点处,活跃于网络事件的焦点时刻,或是在大型门户网站开设博客、微博,或是在热点事件中奋笔疾书,或是在时政论坛中兴风弄潮,他们的观点言论往往对网络舆论走向发挥重要的导向。
二、以“新时代”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政治品德,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是“新时代”能帮助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理解“新时代”,能帮助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学生作为中国力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大学生身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大学生肩上,大学生坚持怎样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
二是“新时代”能勉励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领会“新时代”,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三是“新时代” 能激励大学生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新时代”能激励大学生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大学生只有具有中国精神,才能不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网络中,不仅能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和道德规范,而且甚至能主动站出来,指正别人的失范行为,为社会风气的改善、为维护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中迷失自我。
四是“新时代”能鼓舞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好“新时代”能鼓励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成果,包容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成果,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有机融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激励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唱响网上主旋律,以“新时代”引领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以“新时代”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创新工作途径,将“新时代”的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中,做到“新时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新时代”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
一是提高网络素养,有效改善“新时代”的网络舆论生态。网络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所传递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迷惑。大学生借助网络,他们虽然能够快速、大量地获取各类信息,但对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很难有效进行辨别,对不良信息缺乏应有的价值标尺,一些负面信息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对“新时代”理解偏差。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网络素养教育也不容忽视,他们的网络素养直接关系到对“新时代”的正确解读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用好网络,积极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多写优秀网络文章,传递网络正能量,有效改善“新时代”的网络舆论生态。
二是理性对待“慕课”,将“新时代”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理性对待“慕课”,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真正将“新时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应该承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始终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和学的矛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还相当程度存在。例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發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实现交互式教学?等等。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三者结合的“慕课”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启示和可能。高校要以创新的勇气对待慕课,鼓励更多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到“慕课”中来,把“新时代”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新台阶。
三是巧妙利用网络,大力开展以“新时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新时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自觉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文化和低俗思想的抵抗能力,增强对“新时代”的感知和认同。网络时代,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走进校园,孕育而生了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逐渐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建设必然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网络文化将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影响,善于运用一些新兴网络平台加强“新时代”宣传,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政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号建设,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N].中国高等教育(京),2015.5.6~9.
[3] 朱东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分析[J].2015.1.38~40.
[4] 雒树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N].党建研究(京),2014.10.23~27.
[5] 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N].北京教育2014.10.6~9.
[6] 《新时代热词》编写组《新时代热词 100个词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
[8] 《十九大精神十三讲》编写组 《十九大精神十三讲》.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编号:18ZC-36)。
作者简介:王正昱(1967- ),男,安徽合肥人,中国伦理学会会员,金陵科技学院电信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