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人力资本要素相关性分析
——以广州、深圳和香港特区为例

2019-11-29 10:16董庆前
中国人事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香港特区创新型深圳

□董庆前 陈 可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由传统的资源、资本等要素向信息、技术、专业化人力资本等知识创新要素转变。创新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评判标准。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决策,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从国家战略的意义上强调了创新的重要作用。城市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实力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创新竞争力。为此,近年来各大城市也纷纷响应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区域之一,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水平。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特区作为该区域的核心,在推动区域甚至国家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以广州、深圳、香港特区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方面的重大意义。无论是企业的创新发展还是整个城市的创新力建设,人力资本始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的视角出发,对广州、深圳、香港特区三地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人力资本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三地创新人力资本的的优势与不足,为三地进一步提升创新力提供一定思路。

二、人力资本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创新”一词的诞生来源于社会学家熊彼特,在其书《经济发展理论》中对“生产函数的变动”以及“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的描述[1]。研究集中于微观层面,如从企业的层面探讨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对企业生产力提升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创新的理解逐渐延伸,开始意识到创新不仅是某一单位某一组织内部的变革,而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分别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由此推动创新研究朝更宏观、更系统的层次转变。城市作为国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在创新理论中的地位日到凸显。英国学者兰德利(C.Landry)在其著作《创新型城市》(The Creative City)中正式提出创新型城市概念,标志着城市创新理论的兴起[2]。在国外文献中,与创新型城市相关的有“The creative city”和“The innovative city”两种表述。其中,“The innovative city”更符合本文所说的创新型城市概念,即强调城市中技术、人才和制度的综合变革,并由这些变革产生的驱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著名城市学家比特·霍尔(P.Hall)在《城市文明:文化、科技和城市秩序》(Urban Civilization:Culture,Technology and City Order)一书中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处于经济和社会变迁中,许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并融合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具有创新特质的城市[3]。

自2006年中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起,关于创新型城市的讨论也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创新型城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贾玉巧从驱动力的角度,将创新型城市定义为以“创新”作为主导城市发展核心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张祯波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认为创新型城市是通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技术网络系统。代明、王颖贤等强调创新环境的作用,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在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基础上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特定城市。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看,早期学者对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界定集中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城市获得新的增长动力。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经历了从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向司法、行政、文化等多领域创新转变的过程[4]。

(二)人力资本与创新型城市

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兰德利在其代表作《创造性城市》中就提出“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等人力资本要素是构成创造性城市的重要动力机制[5]。杨冬梅等学者在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分析中,将创新型城市看作是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核心创新驱动要素的城市发展模式,人才是城市中一切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人力资本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作为城市创新的动力机制上以外,还体现在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上。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理论:技术、人才和包容性(3Ts Model:Technology,Talent,Tolerance),将人才看作构筑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变量之一[6]。国内的卢小珠等学者将人才资源作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三大指标之一,通过考察人口总量与人才质量结构两个二级指标对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要素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考察。黄茹等基于我国50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对各个城市的人口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城镇人口比重等城市人口结构要素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许诺等基于我国34个主要城市2003—2012年的人口迁入迁出数据,分析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省外迁入人口、省内迁出人口以及高学历和多样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有积极作用。最后,不少学者也从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力的具体影响机制角度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周悦等提出了从人口发展潜力的角度构建城市创新力的分析框架。人口发展潜力包括人口发展水平、人口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创新水平,分别影响着城市的创新潜力、创新动力及创新实力。王瑞文等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人才创新资源的聚集模式,其中包含高校层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企业层面对创新人才的吸引与聚集,以及政府层面为创新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聚集模式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分别体现在为城市提供创新驱动的基础、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从而助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三、广州、深圳、香港特区人力资本要素分析

(一)人力资本基础——三地人口情况

城市人口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基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积极效应。具体而言,城市人口情况包含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城市人口的数量多少能够反映城市的创新动力及对创新产品的消费力基础,而城市人口的质量能够反映城市的创新活力。

在人口数量的考察上,本文采用三市2007—2017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对广州、深圳、香港三地近10年的人口规模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参见图1)。

图1 三地2007—2017年人口数量

从人口的整体规模来看,三地人口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为城市的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加创新动力及提供市场需求的基础。其中,广州的人口基数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三地首位,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37.6%,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基础。其次是深圳,2010年开始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于2017年达到1,252万规模,较之2007年增长了37.2%。与广州和深圳相比,香港特区的人口总量较少,2017年常住人口仅占广州常住人口的51%,且与10年前相比人口数量仅增长6.8%,从体量上来看人力资源基础相对薄弱。

在人口质量的考察上,本文主要选取三地2015—2017年三年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

由表1和表2可知,深圳在3个城市中的年轻化程度最高。在年龄中位数上,深圳近3年来的年龄中位数均不超过35岁。而香港特区的年龄中位数约为43岁。在15~64岁人口占比上,深圳的比例最高,3年持续保持在80%以上。香港特区15~64岁人口占比在70%以上。而广州18~60岁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65.16%减少到2017年的62.88%,劳动力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下降。60岁以上人口占比能够直观反映城市老龄化程度。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该国或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表中来看,深圳三年以来64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超过4%,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广州和香港特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三年中老年人口的占比均已超出联合国的标准。

表1 2015—2017年深圳、香港特区人口年龄结构

表2 2015—2017年广州人口年龄结构

从人口资源的角度来看,广州的人口数量规模在三地中位列第一,人口规模的庞大不仅能够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基础,同时也能为创新技术产品带来庞大的需求市场。深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城市整体人口年轻化程度高,从而能够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注入更多创新活力。香港特区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在三地中的国际化水平最高。外籍人口对城市发展多元化的创新,以及营造开放包容性的创新氛围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中的人力资本

高校是培育与输出人力资本的重要场所,高校人才往往能够成为提升城市创新活力与能力的中坚力量。本文选取三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与质量、在校大学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等方面的数据,对三地的人力资本培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从拥有本科学历人数从高校数量上来看,2017年广州拥有的院校最多,达到82所。其次是香港特区,除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8所高校外,还包括香港澍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共计24所。最后是深圳,拥有高等院校12所。

城市拥有的高校数量能够反映城市对人力资本的培育承载力。高校数量越多,城市人力资本的培育基础越雄厚。而对人力资本的培育不仅要看数量,同时也要看质量。高校实力越强,越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从内地高校实力情况来看,在“985工程”“211工程”名单中,广州有4所高校位列其中,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其中,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还入选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之中。从学科实力来看,广州多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医学药学、化学等与高新技术创新产业高度相关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参见表3)。

深圳高校由于建设时间较晚,整体实力相对薄弱。但近年来,深圳高等院校发展迅速,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育人质量以及社会贡献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深圳大学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大学榜单,在内地高校中排名第33,较之2018年上升了22名,在广东高校中位列第3,高校实力显著提升。

表3 广州高校实力情况

由于香港特区高校并不包含在内地高校实力评估体系之中,因此采用国际高校评估标准能够更好地衡量广深港三地的高校实力情况。本文选取了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单,对三地主要高校的实力进行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广深港三地主要高校在全球高校中的排名逐年提升。其中深圳大学在2019年首次进入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榜单,名次位列600~800。广州3所高校的排名自2017年至2019年有所上涨,涨幅在50~100名不等。香港特区5所高校虽然排名涨幅不如广州高校明显,但位次远高于广州与深圳主要高校。从数据来看,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3年来一直位列世界大学前50名,由此可以看出香港特区高校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高的实力认可度及影响力。

高校人才往往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同时富有活力与创新力,已然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

表4 2017—2019年广深港主要高校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从三地的高校人才规模来看,广州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数量均占三地中的首位,2017年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106.7万人和28.4万人,几乎为香港特区同年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的10倍,反映出广州高校人才储备的雄厚。而从高校人才的增长速度来看,深圳的在校生及毕业生人数5年间分别增长了17.3%和35.5%,发展规模迅速。香港特区高校人才不管从体量的角度还是增长速度的角度来看,与广州和深圳存在一定的差距(参见表5)。

表5 2013—2017年广深港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及毕业生人数(万人)

整体而言,广州培育人力资本的基础雄厚,具体体现在高校数量多、高校人才规模大等方面。香港特区由于自身区域面积较小,人口承载有限,其拥有的高校及高校人才在体量上与广州存在一定差距,但整体上高校实力较强,在国际上拥有很强的学术声誉,能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深圳成立时间较晚,因此高校建设也起步较晚,在高校人才数量与高校实力上相对薄弱,但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高校人才培育的快速发展。

(三)企业中的人力资本

从整体人员规模来看,深圳拥有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最多,2017年达到23.2万人,超过广州和香港特区企业研发人员总和的两倍。从增长来看,广州企业研发人员数量2012—2017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14.4%,深圳为6.01%,香港特区为2.4%(参见图2)。

图2 三地201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

四、广州、深圳、香港特区三地创新能力分析

在创新能力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专利授权量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三地进行分析。

在专利授权量上,深圳远超另外两地,在2017年达到94,250件,是2014年的1.94倍,反映出深圳在创新产品的产出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广州同样在专利授权量的增长上表现出迅猛势头,2017年达到60,201件,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2.8%。香港特区2013年的专利授权量达到7,102件,但在随后的3年里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17年重新上升至7,253件,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4%(参见图3)。

图3 三地2012—2017年专利授权量

城市或地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能够直观反映该城市的创新能力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多,越有可能吸引集聚更多创新技术人才。从深圳和广州的数据来看,2010—2017年两市高新企业数量增长明显,其中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于广州(见图4)。根据最新的国家火炬统计年鉴,2017年深圳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达到10,973家,是2010年的8.1倍。广州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8,678家,为2010年的7.5倍。

香港特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则在近年来有所下降。根据2017年香港特区统计处发布的《香港——知识型经济统计透视》,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工商机构占所有工商机构的比例自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并于2014年达到最低点,仅为8.3%(参见图5)。

图4 广州、深圳2010—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图5 香港特区2010—2015年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工商机构百分比

通过从专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技术创新活动的工商机构来看,深圳的创新成果水平明显较好,香港特区整体企业创新能力基础较为薄弱,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

五、小结

通过对广州、深圳、香港特区三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人力资本要素的分析,能够发现三地之间存在特征上的差异。

人力资本的年龄结构对于城市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深圳的创新力水平最高。同时,与广州和香港特区,深圳城市整体年轻化水平明显较高,人口结构的年轻化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与深圳相比,广州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城市创新的活力相对不高,制约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企业人力资本的创新水平是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要素。企业是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主体。深圳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丰富,拥有华为、中兴、大疆等多家知名科技企业,整体创新实力雄厚,且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为三地中最高。而同为人力资本较为丰富的广州在科技创新实力方面却和深圳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

大湾区创新型城市的人力资本特点互补性较强。在三地中,广州拥有的人力资本基础最为丰富,人口规模大、高学历人口数量多、高校资源丰富且高校实力较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人才。香港特区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在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颁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排名中,香港特区位列全球一线城市第三,足以显现其国际竞争力。深圳的投入较强,市场转化率高。

猜你喜欢
香港特区创新型深圳
香港特区行业转型及趋势分析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香港特区电梯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林郑月娥当选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