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鸣 杜圆圆
我国自诞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及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带动下,人力资源服务业近10年持续保持年20%以上高速增长的状态,2018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77万亿元。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率先建设和发展的上海,2018年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约占全市GDP的13.77%,成为地方主导产业中的重要力量,对推进地方经济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面临新的机遇,融合数字化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升级,是未来值得探究的方向。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各产业的发展融合,推升了数字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规模已超过3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35%,数字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贡献率同比提升12.9个百分点,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力量。
2016年,国务院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已覆盖了社保、户政业务、交通出行、不动产登记查询、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服务,提升了政府的施政效率,增加了民众的服务便利。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打破原有产业发展格局,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新增长点。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正处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拐点,“拥抱科技,培育人力资源数字经济”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转型的趋势和方向。
现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和推进人才社保公共事业的有机结合体,将产业基地、公共与行政服务进行整体化设计,实现了市场服务、公共事务、行政管理三大职能有机衔接,打造了产业与事业联动融合、相互促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载体和平台。产业园如何延伸“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四大基础功能,发挥地方经济引擎作用?“拥抱科技,培育人力资源数字经济”是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关键。
以2010年11月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诞生为标志,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从政府主导模式,发展到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与地方产业融合协作发展的实践模式,掀起了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热潮。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人力资源产业与科技、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国家的整体战略指导下,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再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历经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数量超过150家(其中国家级15家,省级近50家),2018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77万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壮大产业规模、强化社会效益、推动服务创新、拓展公共服务和培育地方产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各地助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新亮点和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以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例,其地处浙江海宁这一县级市,产业园在区位、产业、经济、教育、人才、自然环境等方面,与国内中心城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相比不具任何优势。而海宁市马桥经编产业园区配套园区,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培训为业务主导方向,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成功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现已成功辐射杭州湾、涵盖影响4大省级经济开发区。2018年园区产值规模达到30.6亿元,税收规模超过2个亿,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浙江省要素改革唯一的人才要素改革试点单位,省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基地。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将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至一级产业目录,过往定位以依附其他产业而生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更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发展特色:在园区运营方面,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运营、以苏州为代表的国企主导运营以及博尔捷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市场化运营三种主要模式,“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成为趋势。在产业集聚方面,各地逐渐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特色发展的路径,以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相关服务业态机构为主,凸显产业园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拓展服务的四大基础功能。在产业特色方面,形成了依托公共和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相互补充,结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多生产要素服务平台,探索融合发展,实现人与财的集聚。
但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产业园在发展模式上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应用将如何影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需要思考。
其次,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园需研究应如何突破物理平台限制和地域限制,“顺势而为,升维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园“遍地开花”的局面下,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尤其是在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红利优势结束后,产业园如何持续发展、如何持续为地方社会经济赋能,需要认真研究。
最后,借助产业园平台,如何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融合生态集成平台。传统产业园区逐渐聚焦数字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如何融合数字产业进行升级?
笔者认为,“政府引领、市场化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呈现的数字化智慧园区可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新形态。
按照服务引导的管理理念,应建立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将政府公共行政服务、公共信息发布、公共服务采购、市场化经营补偿公共服务,以及园区产业招商、服务业务受理、公共政策咨询等业务,纳入公共服务平台。将政府人才办、人社部门的公共服务及提供人才政策咨询、高层次人才引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职称申报、争议调解服务受理等,纳入智慧服务平台,形成智慧服务环境。
按照智慧园区软硬件设施要求,应搭建延伸公共服务平台,将服务审批、工商、税务、人才、科技、产权、出入境等部门引入产业园设立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企业注册、税务变更、出入境服务、商务咨询、物业物流等智能化服务。
按照专门服务要求,应引入社会商事业务代理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为园区提供市场化的增值服务;引入外包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扶持发展等服务,搭建体现政策集成、管理集约、服务集中的智慧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应集聚包括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特色人力资源机构聚集发展在内的数字化服务空间、培育空间、市场空间、孵化空间,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智慧服务平台。
应集聚市场化延伸服务,将人才引进、开发、配置、使用、培养及支撑、保障和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等功能汇于一体,形成公平竞争、自主择业、自主用人、诚信服务、公开评价的智慧服务环境。
应打造人力资源发展创新创业先导区、试验区,提供便捷化、专业化、社区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人力资源服务技术创新孵化平台,促进在线注册登记、在线申报纳税、在线申请审核融资等的便捷化,形成创业服务、资本对接、市场推广等为一体的智慧创业空间。
应建立便捷高效的商事服务机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园区,与园区内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对接,降低创业门槛,促进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发展。
应鼓励培育孵化,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造品牌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基地,鼓励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等新技术、新领域。
应立足于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地方县市级人才等的分类管理,将产业园打造成地方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智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化引智平台,开展引才引智,构建新型人才服务模式。整合组织、人才、人社、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税务等多部门力量,实行一“窗”受理,全程服务,提供评价认定、引进流动、待遇落实、生活保障等“一站式”服务。
应培育培训品牌。集聚企业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提升素质培训基础能力,开展管理培训、技术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实现产业园与社会共建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区域性数字化培训基地。
应引入政府公共培训机构、国际合作交流机构等,建立以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为重点的全业态、全流程素质提升平台,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打造区域引进、培训、输送人力资源的枢纽。
应借助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在园区内部建立与外部网络服务对接的共享开放平台,实现内外融合发展,营造高速、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环境,构建智慧化园区。
应构建园区智慧化运营,整合前后台物业,形成一体化管理服务,在提供安保服务、公共服务、公共信息利用、公共资源使用、物业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创建更好的服务经营环境。
应建立用户数据智能服务管理,通过大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把整个服务行为、过程、结果进行数据化、个性化处理,将大数据与各种资源相互融合,使资源能够更全面地得以整合利用,进一步驱动服务优化与升级。
应融合民生大数据应用平台、政务云数据资源服务平台,搭建人力资源服务的智能化云服务窗口,积极对接市场产业链对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服务的需要。
应搭建与兄弟产业园区的交流平台。在发展规划、管理服务、产业政策、园区发展、市场开发、素质提升、技术研讨、发展交流、信息互通、开放合作等方面,建立合作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应搭建产业园与国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流域经济带等战略的对接发展,瞄准国家级战略导向,在推进人员跨区域流动中,打造园地合作智慧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破解就业中的市场错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等难点服务。
应搭建产业园与国际人力资源、引才机构的交流对接。面向国际、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枢纽城市或企业,依托信息网络与“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开展的技术合作、信息共享、人文交流、经贸服务合作等,构建对外联系的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网络。
应以园区为载体,开展对外合作试点和国际交流业务,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合作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搭建人力资源流动和人力资源配置国际化平台,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打造对外合作的综合性、一站式信息展示平台、交易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使产业园成为人力资源服务对外合作的信息枢纽、合作枢纽。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要达到2万亿元。在规划目标即将完成、新一轮规划即将开始之际,如何在2万亿元规模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从原有“加法式增长”到“指数级发展”的跨越?根据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未来10年内,我们预期通过数字化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模式,可以实现10万亿元的规模。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架构和路径等方面,探索智慧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是以人力资源数据为底层、以人力资源软件服务(SaaS)为基础、以物联网为引擎的数字化运营管理中央控制系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搭建而成的集成化数据智能平台。
如图1所示,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的总体组织架构,包括五个层面:终端感知层、通信和网络层、数据和控制层、应用层和支持系统层。其中,数据和控制层依托人力资源SaaS平台,是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的核心功能,也是与其他智慧园区的本质区别。
1.数据层
人力资源数据以就业数据、薪资数据、社保数据为核心,同时整合其他相关人力资源数据,如技能、培训、工作时长等。
图1 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总体架构
2.系统层
主要搭建人力资源SaaS和智慧物业的中央控制系统。
(1)构建人力资源SaaS,含招聘管理SaaS、薪酬SaaS、社保SaaS,以及智能报表中心。
(2)构建智慧物业系统,含智能门禁、智能监控、智能终端(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显示)等。
3.应用层
(1)政府所需要的智能报表:区域人才情况、区域“双招双引”情况、区域就业情况、区域薪酬指数、区域社保缴纳情况等。
(2)园区管理所需的智能应用:智能停车、智能会议室、智能收费、生活服务等智慧服务系统。
(3)入园机构所需的智能应用:行业薪酬结构、人才流动情况、区域招聘成本监测等。
4.服务层
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围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及产业园的持续发展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和入园企业服务两大服务体系,开展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慧招商、智慧运营四大智慧服务。
(1)智慧政务
根据产业园发展需求,对接政府人社公共服务、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移动政务端口,开放社保、公积金等查询及线上业务预约平台。同时,安装智能引导机器人、智能化办事终端、引导触摸屏等终端设备,打造智能办事大厅,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智慧政务。
(2)智慧金融
依托人力资源SaaS服务平台,对入园机构进行评估和授信,入园机构可根据授信结果向与平台合作的银行、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融资,银行、金融公司等可参考授信结果为其进行放款、投资。
(3)智慧招商
通过数字化智慧园区平台,建设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机构数据库,为产业园精准匹配可招商对象;同时,实现园区招商工作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简化机构入园流程。
(4)智慧运营
通过数字化智慧园区平台,一方面可及时动态掌握入园机构发展情况,智能分析报表,自动匹配财政奖励等政策兑现;另一方面可实现园区运营数据的及时性、可视化。
1.对政府的价值
为政府提供动态数据信息,延伸政府服务窗口,为政府赋能企业提供多种工具,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对入园机构的价值
为入园机构提供金融和投资对接,提供市场和政策信息,提供技术服务。
3.对社会的价值
为个人提供动态就业信息,为企业提供区域薪酬指数和招聘信息,为区域产业赋能,提高区域社会服务效能。
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的实施路径主要依托平台技术结构智慧化、平台自身管理智慧化、服务功能智慧化及定制开发四个步骤实现。
上一个10年,在国家人社部高屋建瓴的指导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达到了新高度。下一个10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将会着力融合数字经济的新方向布局,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与科技、金融及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数字化人力资源智慧产业园将翻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