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敏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行业转型发展是香港特区长期以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历经几次行业转变后,香港特区形成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由于香港特区的发展腹地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自身因素限制,未来的行业转型将面临不小挑战。但与此同时,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政策。随着大湾区的崛起,也为香港特区的行业转型以及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于香港特区行业转型的问题,目前业界的议论也很多。根据目前网络上的相关数据,香港特区的经济高度依赖市场经济的国际贸易体系。作为国际商业、贸易及金融枢纽,香港特区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其中旅游业(4.5%)、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12.0%)、金融服务业(19.7%)以及贸易及物流业(2018年该业增加值占GDP的21.2%)是香港特区经济的四个传统重要行业。香港特区人均GDP见图1,香港特区的产业结构见图2。
图1 香港特区人均GDP
图 2 香港特区的产业结构
香港特区的产业模式经历过两次比较大型的经济转型,其变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香港特区从开埠前,本土的经济活动以农渔业为主。第二阶段:18世纪中下期,自从英国政府开始“管治”港岛后,香港特区便正式开埠,作为中国大陆及欧洲各国的货物及资金的重要枢纽。进出口贸易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香港特区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贸易的蓬勃发展,香港特区成为亚洲重要的转口港以及远东的船舶工业基地。第三阶段:在“二战”之后,香港特区复原经济,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地区实施禁运,这一举措无疑对香港特区的转口贸易造成严重的打击。除此之外,随着一些工业技术人才的迁移,香港特区出现了第一次经济转型,由过境港口转型为轻工业城市。香港特区从原来的亚洲重要的贸易中心转变为电子、钟表和玩具的制造中心。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受西方国家出现的“石油危机”以及对进口货品配额制的影响,香港特区的制造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开始下降,产品出口也频频受阻,与此同时,全球开始相继出现十分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也因此,香港特区被迫进行第二次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制造业慢慢过渡到了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业最为典型。在20世纪20年代末,金融服务业在香港特区的总值比重就已超过80%。
1.2.1 香港特区的优势以及劣势
香港特区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以第一产业的农渔业为主,生产蔬菜、家禽、鱼、猪肉等。由于香港特区的土地面积限制,不能够生产大量的农产品,主要还是依赖内地进口,只有少量是香港特区本地农作。所以,农渔业的发展对香港特区来说并不是一个可实施的长远目标。用如今的网络数据来看,填海造陆后的香港特区,农业的比例也仅占GDP总值的0.1%。
香港特区在被日本侵占期间,经济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后来才得到恢复。但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声称向内地实施禁运,这一举措无疑对香港特区的转口贸易造成严重的打击。适逢大量企业家开始融资并带着工业技术移民到香港特区,这对处于经济发展瓶颈的香港特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为香港特区的第一次经济转型打下了基础。
就第二产业的公用事业来讲,香港特区不仅腹地面积很小,而且境内天然资源及能源匮乏,完全依赖进口且需求量大,所以香港特区对国际油价是非常敏感的。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可以看出,香港特区在这方面是十分被动的,这也是香港特区战后的第二次经济转型的导火索,说明香港特区的转变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香港特区是所有国际金融中心中唯一的一个“一国两制”的区域型金融中心,可以同时服务于亚太地区的金融业,并且有着内地本土双业务结合运作的集成性特征。香港特区政府实行的是金融高度自治的政策,不同于内地,其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金融业运作规则和管理运营的理念。在香港特区的任何银行办理业务时,都享受同样的待遇,受同样的法规的监管,不区分内外。 除此以外,香港特区作为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的筹资中心。在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特区行使主权后,在香港特区开设办事处的新跨国公司增加了约3700家,其中1000多家选择香港特区作为其公司总部。香港特区之所以形成今天这般经济繁荣的局面,其金融和商务服务的供应商网络都是功不可没的。
1.2.2 香港特区和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一个国家金融中心的产生必然是一场几个经济发达地区之间激烈竞争的产物。在中国,香港特区和上海都是最重要的金融经济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大陆连接内外经济的重要枢纽,辐射着周边地区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流域经济,它不仅是太湖流域经济,而且是长江流域经济。在上海巨大的辐射力之下,它甚至可以带动大半个中国的经济,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本,其实力远比境内其他城市多得多。
但是从金融向心力来看,香港特区的数据可以有力证明其具有十分强大的聚集力,可以将全球包括中国内地的资金都积聚到香港特区,并同时为中国内地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化金融相关服务业务。
尽管近年来我国境内金融业持续对外开放,但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多占的市场份额仍低于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同上海所带动的长三角地区,香港特区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珠三角地区的稳定发展,相比上海的聚集力,香港特区的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自然越来越突出。
目前香港特区的四个传统主要行业,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以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并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也是香港特区经济动力所在。比较典型的是以金融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其占据了香港特区GDP的92.3%,这是香港特区与内地经济发展拉开差距最大的一项。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中,港澳地区发挥着向外发展、加强对内融合的领头作用。其中,香港特区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也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发挥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职能。
香港特区的航运贸易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信网络。此外,香港特区股票市场规模位于亚洲第二,是重要的集资中心。相较于内地股市的集资功能,香港特区表现得更高效、实力更强。香港特区是中国的支点,而中国也是香港特区的一个卖点。
在2017年签署的《框架协议》中明确规定,将巩固并提升香港特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在香港特区的带领下,将走向全球化的前端,也使香港特区的国际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峰。
2.1.1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传统经济模式
香港特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新一轮经济转型的探索,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加之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动等因素影响,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经济发展依然是以房地产、金融、贸易物流等传统产业为主。就房地产业而言,中金公司研究部的资料显示,香港特区GDP约21%为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投资与消费,其中房地产相关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 45%;香港特区政府收入近44%来源于房地产和土地交易。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股票市值占45%,超过约60%的投资支出也集中在房地产业。
2.1.2 金融技术发展十分有限
香港特区具有发达的金融业,但其金融技术领域的发展十分受限。其原因之一在于,在早期香港特区拟定律令时,未全面考虑有关金融技术的发展,导致如今面临发展资源受资本集团垄断、创新技术的运用渠道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等种种问题。另外,香港特区本地市场规模太小。根据中国香港特区创新科技局供应的数据,中国香港特区企业的平均注资额仅占境内生产总值的 0.76% (截至2018年),而深圳在2017年这一比重就已达到4.05%。这就导致创新对于企业和注资者而言没有吸引力,这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
2.1.3 政治活动冲击经济社会的稳定
受2019年的社会运动影响,香港特区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从经济运行形态来看,香港特区政治社会的动荡直接对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影响。大规模的游行导致交通瘫痪,人流、货运流、商务活动等不同程度受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大大下降。另外,社会运动冲击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香港特区经济社会形成的稳定繁荣的良好印象,加之受舆论影响,会使国际社会对香港特区产业发展预期及潜在市场形成较负面的判断。
2.2.1 金融科技前景光明
目前,我国经济状况已经处在了高阶,经济发展的主要竞争力来源于技术的创新,全球的金融科技行业也处在一个增长的阶段。德勤早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预计2015—2020年,亚洲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将达254亿美元,2008—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金额约2000亿美元,金融科技正吸引全球投资者注目。因此,香港特区应大力响应金融科技的号召,提升金融科技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香港特区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在支付和证券结算、网络安全、财富科技、数码身份认证和保险监管科技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2 投入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国家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促进三地的深化合作互补互助,同时也为香港特区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多个方面对制度创新提出要求,以促进香港特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交流融合,为香港特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教育部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并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大湾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与香港特区的教育联系合作。另外,近年来珠三角九市规划建设了若干重大平台,如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新区以及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以弥补香港特区本地市场规模太小的劣势,强化了粤港澳的合作,需求互补互赢。
香港特区未来的行业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积极改善不利因素,才能取得长期繁荣稳定发展。香港特区应加强科技金融领域的发展,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创造和巩固自身优势,进而为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