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博华
摘 要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所有高职院校的使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为当下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时代,运用信息化思维方式,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实现路径是:提高“师-傅”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师-傅”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建立以“学-徒”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信息化;师傅;学徒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10-05
开展“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对传统工匠培养经验中好的因素的继承,更要体现“现代”这一显著特征。当下,科学技术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信息化,为顺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潮流,将信息化全面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職成[2017]4号),从建设方向、任务安排、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旨在以信息化推动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必然引起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管理服务、教育创新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资源的供给,从而使“现代学徒制”真正成为富有时代特征,惠利于学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现代职教新模式[1][2]。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一)信息化思维是根本方法和指导
掌握一种思维方式的意义远胜于对一项具体理论或实践的革新。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摆脱以多媒体为基本元素的信息化教育认识误区,信息化教育不是简单的以多媒体形式的输入、输出以达到教育目的,换言之,这只是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变,其根本思维方式还是基于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中,首先需要确立“信息”的意识,即所有的教育教学内容都具有信息的特征,甚至可以说,任何具有信息特征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容,通过对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存储和调取,这既可以降低物质设施的投入及损耗,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教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或传播过程,与此同时,所传递的信息必然需要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信息内容或传递传播方式,这即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全息反馈,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支撑;第三,信息化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特别是在面对复杂性问题时,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细致思考,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在高职教育中,如何面对层次差异显著的学生群体进行有效教学,这本身即是一种复杂性问题,根据信息反馈的差异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高效的个性化辅导方案,这是信息化思维的最直接应用。
(二)信息化能力构成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得以表现。纵观教育发展史,每一次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规模的扩大,无不与教育技术的革新有关,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这既有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内在动力需求,也反映了新技术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已不再局限为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载体,而是与其深度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能力也即教育教学能力。这种信息化能力不仅包括以多媒体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信息技术能力,还包括信息建模能力,即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信息模型中的环节、要素、功能、指标、逻辑关系等。总而言之,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就是对信息获取、分析、使用和反馈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实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优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的本质不在于信息化自身,而在于优化”[3]。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的多元等方面进行扩增,还包括对信息资源的不断优化,依托不断扩大的资源数据库,从中将典型项目、任务、过程或者环节、关键等进行优化,建构起具有经典意义的普适性教育教学内容,而实现教育教学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中,“人”既是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主体,也是信息化技术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从根本上看,“人”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人是目的”[4]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教育技术信息化被赋予了价值属性,从而具有了评判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不再是纯粹地对知识、能力进行机械化的评判。
二、信息化技术对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启示
(一)有利于实现育人的全时空教育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其中,时间和空间作为认识的形式要素,是一切认识得以可能和观念形成的条件[5],而信息作为一种介质,本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为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只有依靠信息化技术才能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打破传统的将“师-生”固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活动具有适合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便捷等优势,但是,这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都相去甚远。
首先,从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看,学徒制本身规定了学徒所具有的“学生”-“徒弟”两种身份,一方面与教师构成师生关系,接受必要的理论和技能学习训练,这是“学”的一面;另一方面与师傅构成师徒关系,进行实际性的生产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这表现为“做”的一面。但是,在这种“师生”-“师徒”分立关系结构下,不存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实现条件,更遑论“教学做”一体化。从根本上讲,实现“教-学-做”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共时性”问题,即如何实现“教-学-做”能同时共处于一个教育场景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共时性”得以可能,使学生能一边学,一边看演示,同时自己可以进行模仿,对其中发现的理论、实践问题能即刻通过信息手段进行反馈,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
其次,从学徒制的培养任务看,现代学徒制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能力作为一种属人的东西,是内化于受教育者自身内部,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展现出的一种职业素质,是受教育者自身经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本能。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人的身体可以影响和塑造精神及认知能力,对人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6]。人的身体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并且由于个体对周围环境关注点的不同,由此建立的认知活动也具有差异。在学徒制中,“师-傅”需要兼顾个体的认知差异,从而确保每一位“学-徒”的学习质效,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交互反馈,“师-傅”可以发现“学-徒”的认知逻辑和问题域,从而进行有效指导,确保每一位“学-徒”的能力培养到位。
第三,由教育信息化的“人本”目的而产生的价值评判标准,有助于“学-徒”的职业素养培育。虽然高职教育中经常组织岗位见习、实习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职场,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生产规律等客观因素制约,往往导致见习流于形式,“身临其境”并不等于“知行合一”,心态、位置、观念等价值观念还未得到激发,简而言之,“身在心不在”,没有用心的职业技术学习和训练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学-徒”的学习空间得到无限扩展,通过置于更多场景之中,由教学空间的多元化来触动和刺激受教育者的职业技术认知能力发展。
(二)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的同步化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内容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突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界限,充分实现“教学做思”一体化。在现代学徒制中,教育教学的内容首先必须契合生产实际,脱离生产实际的学徒制只是空中楼阁,作为具有“学徒”身份的学生,就需要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模仿,因此,在生产岗位上实践什么、模仿什么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其次,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人才培养活动,也能通过市场的反馈及时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实施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好地将“院校-市场-企业”进行紧密联系的方式,归根结底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
基于上述兩点,在教育教学内容设计上,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灵活性,能根据技术发展变化迅速反应,并将之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最新素材。在传统教学内容编写中,新技术、新工艺等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经历撰写、编审、审校、排印等一系列程序环节,这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还不能体现技术的“新鲜”。
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同步化成为可能。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不再以传统的线性扩散方式传播,而是呈爆炸式扩散,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人们能在不同地方同时享受到信息并根据自身实际对获取的信息采取应激反应控制;另一方面,获取信息的优势让位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中,不仅需要寻获信息的能力,更需要有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处理信息的能力愈发具有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尤其需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与生产技艺的同步化,即将寻获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通过信息化技术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使“学-徒”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或复验,而不是将精力继续耗费在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或已经淘汰的技术之中。
(三)促进教学方法变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实现途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对内容的表达具有多样性,既有传统讲授方式,也有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开展,这些方式、途径的选择和应用都生动反映了“教无定法”的要求。在现代学徒制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法不可以用一套绝对的定义或标准进行统一化处理。教学活动一方面受到主体的影响和制约,而主体因素又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都使教学呈现出个别化现象,另一方面,任何关于教学方法的绝对定义和标准都意味着脱离了具体对象,也有违一些古老但又深刻的教育智慧,“教无定法”并不意味着“教无规律”,从教学方法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原则性的东西,从而做到“教有所依”。首先,从教学方法的历史演变看,无论是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化的,最鲜明的特点趋势就是不断地将对象直观化呈现。直观是思维、认识的基础,通过信息化技术,使原来很难直观化的对象变得越来越直观,清楚明白地展示出对象的数量、形态等变化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理性认知和理解能力,因此,通过信息化计算机技术,提供可供直观的对象形态、发展过程等,据其直观化程度都是判断职业教育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对象的直观性不仅表现为可视性,甚至可以将对象的质感、声响、气味等通过数字转化来呈现。其次,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仅仅通过直观性展示还不能充盈受教者的认知感受,只有通过亲手实践,让受教者能亲身感受到对象工具的温度、形状、材质、质量等质料特性以及氛围、环境、时机等背景性因素时,才能对受教者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简而言之,就是让受教者沉浸于周遭环境中。由此,可以推出判断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第二个指标就是教育者(主要是校内教师)对职场环境的设计能力,是否真正理解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整个系统环境设计,把握住这两个基本特征,其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改革得以实现。
(四)有助于激发“师-傅”的教育教学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某种意义上限定了“师-傅”的自主性,而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即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和目的展开的教育活动,从“人人受教育”的方向看,这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简而言之,即是“因材施教”,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意义旨在于此。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施行成效如何,关键在“师-傅”的能力水平,只有将“师-傅”从烦琐固化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师-傅”专心于人才培养,必然会激发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首先,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徒”的培养不再是以往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手工作坊式的精工细作,这客观上强化了“师-傅”的责任心;其次,学徒制是培养掌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技术居于核心地位,在如何将技术进行传授的问题意识驱动下,“师-傅”必然对技术进行钻研分析,这一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伴随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各种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的兴起,这就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徒”提供了多渠道教育资源供给,使受教者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师-傅”出于自身需要,也必然会根据自身实际能力、教学内容特点、受教对象的差异而选取最优的教育教学方式,以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有助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质量提升
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库,作为“学-做”之外的经验来源。任何职业技术都源自技术经验的总结,因此,职业教育特别重视相应专业的经验,而经验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看,学徒制只能提供专业中的部分、阶段甚至片段的直接经验,这必然不能满足职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需要通过间接经验的引入,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见识,这客观上需要建立资源丰富的职业教育数据库,方便学生调取、检索。
三、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学徒制建设路径
(一)提高“师-傅”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调节和控制。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中,尤其强调“师-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显现的最重要方式即在于以何种方式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和冲击下,高职教师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潮流,把握信息化技术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的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培训,使教师从思想认识上跟上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从实践能力上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诸如通过微视频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全媒体平台运用培训等,使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知识、技能的传授效率和成效;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主动投身于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事业中,通过设置奖励、荣誉等方式,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信息化技术中,开发具有信息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师-傅”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
以往由于校企双方的管理模式、用工制度以及教师编制管理等客观因素的束缚,以及在课时、薪资等方面缺少科学计算方式,导致“师-傅”分离,教师的教与师傅的辅往往泾渭分明,相互脱节,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要求。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改革和建设方向,即通过建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的双导师制,改革现有师资结构,由以往单纯以校内师资为主,扩展为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增强师资力量。通过这一举措,一方面弥补现有职教师资的数量不足、力量不足、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优质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不足不强;另一方面,通过一批富有经验、技能突出的企业师傅的加入,给受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用经验技术技能,同时激发校内教师投入工程实践的热情和动力。
基于上述需求,通过建立“师-傅”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师-傅”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视频、课件、图片、案例等進行记录,并按照公式进行计算统计,从而明晰各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完成工作记录量化统计,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从而真正方便“师-傅”在“学-徒”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发挥,通过企业师傅、校内教师与受教学生的三方互动,发挥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各自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教学与生产的衔接,校园与企业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富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服务。
(三)建立以“学-徒”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
“学-徒”始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通过建立以满足“学-徒”需求的教育服务平台,实现教育教学内容随时获取,线上线下即时交流,自主学习与检测考核匹配,对“学-徒”发现的难点、疑点能协同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师傅、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在“学-徒”教育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上,首先,做好平台的顶层设计,这一平台由教育、考核和服务三个模块和一个中央智能处理等组成,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比如,教育模块主要由知识点的微视频、课件、讲义等组成,通过“学-徒”的自主选择,自动匹配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点的逻辑脉络网,使“学-徒”能直观看到理论的逻辑线索;其次,完善平台的交互性和界面友善性,使平台的使用更具直观和友好性,以模块、项目的逻辑关联取代重复往返访问;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讯等技术手段,通过开发各类APP等程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念要求。
(四)完善配套制度保障体系,发挥制度规范的导向作用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建”,通过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融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平台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意义;另一方面在于“用”,在使用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要建立符合信息化管理规律的制度规范,以制度规范为指导,激发、激励“师-傅”和“学-徒”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信息化技术真正成为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臂膀。
四、结语
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要求下,以信息化技术为条件和支撑,实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式职业教育图景,在变革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中的多元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价值,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关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5-28.
[2]徐渠.浅析“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02-103.
[3]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2):16-21,78.
[4]康德. 论教育[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西恩·贝洛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扬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Abstrac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of technical talents with the Craftsman Sprit is the mission of al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athways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apprenticeship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y using information thinking mode are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of“Shi-Fu”, establish“Shi-Fu”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ers, and establish“Xue-Tu”centered educ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formatization; master; apprentice
Author Mu Bo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