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艳 符家庆 沈小燕 沈竹雅
摘 要 公共体育教育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特高高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体育教育为一流人才提供身体素质保证,为“特高高职”建设实现社会赋能提供有效途径,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提供有力抓手。为适应“特高高职”建设需要,公共体育教育必须强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营造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建立体现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提高公共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关键词 特高高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33-04
2018年1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将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以下简称“特高高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凸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丰富高职教育内涵、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和重塑高职教育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也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评价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为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为学生更充分地参与体育运动及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高职体育更是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江苏高职公共体育发展现状
(一)高职学生体质部分指标止跌回升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入学门槛降低,大学生整体质量相对以往有明显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由于教学压力以及学业压力重,各中学往往缩减体育课程时间以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也在此境况下愈发忽视体育锻炼,最终导致大学生入学质量下降。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课程占用大量时间,且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动参与度较低,导致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下滑加剧。近年来,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学生体质健康有所好转,部分指标止跌回升。
(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整体下滑
由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课程实施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故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育目标过于宏观、体育课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期公共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环境不容乐观等一系列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整体下滑。
(三)高职体育立德树人的功能还需提高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味强调体育教学“育体”功能的前提下,高职人才培养更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部分院校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体育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
(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保障条件仍需加强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规定:“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備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但长期以来,这些政策要求在江苏省部分院校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与落实。调查显示,江苏省还有60%左右的高职院校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同时还存在结构性矛盾,有70%左右的高职院校体育保障经费投入不能达到要求,有40%的高职院校存在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不够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在“特高高职”建设中的作用
(一)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身体素质保证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积极运动的习惯、主动锻炼的意识和正确锻炼的方式,练就健美的体魄。“特高高职”建设中培养的学生将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这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壮的体魄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将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踏入社会后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二)为“特高高职”建设实现社会赋能提供有效途径
终身体育理念培养在高校已日渐受到重视,“特高高职”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了终身体育理念对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校既有传授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有发展体育和传播体育的使命[2]。树立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培养日常进行体育运动的生活习惯,固化终身体育理念,有利于延长专业人才对社会的服务期限,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对社会和他人的赋能更加显著。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履行大学面向社会发展体育和传播体育的使命,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提供有力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要求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公共体育教育作为实现高校供给侧改革的手段之一,通过结合本校特色和发展条件,培养学生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体育技能,造就一批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具有行业特质的一流创新人才。
三、“特高高职”建设中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一)充分挖掘与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的德育功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样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体育品德”被视为公共体育课程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对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培养,更要重视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奋进、遵守规则、公平正义、社会责任感等“体育品德”养成上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的德育功能。
(二)强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在我国提出时间比较短暂,虽然目前该理念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长期的、深层次的过程。高校体育教育应帮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精髓,认识终身体育锻炼对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有效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以特色为切入点,以兴趣为导向,调动学生在“教”和“学”中的主动性,端正体育锻炼态度,体验终身体育的自我需求,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帮助学生在将来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自身条件及兴趣爱好制定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计划,将终身体育很好地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中,学校体育教学除传授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外,还需要加强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保障。
(三)突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学生阶段的学习是短暂而宝贵的,服务社会的阶段是长期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有利于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效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打下基础。“特高高职”建设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一流的素质和能力,体育锻炼能力是发挥综合素质作用的基础和保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可忽视。体育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学生锻炼能力的培养,包括体育基础知识、锻炼方式、运动技巧以及身体条件的自我判断等。
(四)营造高职校院校体育文化氛围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指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信和战胜一切挑战的强大动力[3]。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竞技运动,更重要是能够积极引导年轻人健康成长。高校不仅要通过讲座、竞赛、网络等途径宣传奥林匹克精神、营造奥林匹克文化氛围,还应该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融入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奥林匹克运动对抗性强,而学校基于奥林匹克项目开展的授课,可以侧重讲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练习中享受的是友谊、团结和公平的体育氛围。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训练,提高其身体素质,培养公平竞争的工作理念、团队协作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建立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培养特色人才过程中,教师应在分析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问题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为指导,合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4],建立适合学校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即建立一个以体现学校特色为课程目标、以体育资源为基础保证、以兴趣为实施手段的立足于本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特色”上下功夫,避免课程设置简单化、脸谱化,力求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甚至可以面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学有所用的目标。课程应以俱乐部为载体,以选修课为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完成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在公共体育教学方面的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供给效率,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5]。
(六)提高高职公共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1.确立“特高高职”建设的同理心
“特高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整體工程,同时也是相关高校的整体工作。培养一流人才的工作,是为经济社会转型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仅有责任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还需要指导学生养成强壮的体魄、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体育能力和习惯。公共体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是实现“特高高职”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之一,是人才培养整体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而非可有可无或是边缘化的一部分。公共体育教师必须在当前高等教育和学校事业发展中明确自身定位,了解当下人才培养要求和任务,为适应“特高高职”建设投入更大的热情。
2.确立主动融入“特高高职”建设的意识
“特高高职”建设需要举全校之力调配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公共体育教师也面临个人事业的机遇和挑战。公共体育教师应该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围绕一流人才培养,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遵循公共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一方面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力求内容、方式方法等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谋求学科间的合作。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将其他专业中创造性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引入到体育课堂中,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核心需求,丰富体育教学内涵,通过赋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能力的提高。
3.建立自我成长的思维模式
“特高高职”建设中,公共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本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更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同时在掌握常规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特高高职”建设中一流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加强自身学习,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大纲,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建立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达到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和锻炼能力的目的,将“特高高职”建设中人才培养的方案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結语
公共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必须通过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体系,将体育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内容创新等方面健全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路径,切实为江苏省“特高高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钟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特高高职”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8.
[2]陈希.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实践——清华大学的探索[J].体育科学,2004(11):1-3.
[3]王潇.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阵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03-105.
[4]罗刚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8(4):164-167.
[5]卢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8(5):118-121.
Abstract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provides the physical quality assurance for first-class talent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social endow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super-hig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 powerful gripper for colleges to actively adapt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super-hig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mus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ability, create a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al atmosphere in colleges, establish a sports curriculum system reflect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high-lev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lents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blic sports courses
Author Shi Yan, lecturer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of Technology (Yangzhou 225127); Fu Jiaq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of Technology; Shen Xiaoyan, Suzhou Polytechnic of Health; Shen Zhuya, Yang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