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背景下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调查研究

2019-11-27 03:12菲,郝爽,许
关键词:头胎全面二孩养育

但 菲,郝 爽,许 智

(1.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市和平区南宁幼儿园 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2000)

一、问题提出

为缓解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问题,我国生育政策逐渐从“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转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和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二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仅对人口结构、社会经济、教育资源配置等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家庭相处模式的改变。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家庭由“2+1”模式转向“2+2”模式,家庭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在原来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基础上又增加了兄弟姐妹关系。这种由家庭子女数的增加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的改变,对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和父母提出了一些新的社会化任务[1]。面对这种家庭模式的变化,父母的教养行为和方式也会随之改变。父母的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倾向下的一种以促进子女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具体行为表现。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其子女今后的成长以及家庭环境的营造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父母从“重养”到“养教并重”的进程也显得愈加迅速,即从“是否生育二胎”向“如何养好”转变。因此,鉴于当前的政策形势,面对当今变化的家庭结构,二孩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表现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某市200名二孩家庭的父母(父亲38名,母亲162名),共发放问卷200份。通过网上填写问卷以及实地回收,回收180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100%。有效问卷中研究对象包括:父亲35名,母亲145名。同时选择20名二孩家庭的父母(父亲4名,母亲16名)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对二孩家庭父母进行调查,来了解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的现实情况。问卷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基本人口学变量,包括头胎及二胎的性别和年龄,父母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情况。二是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情况,包含了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管教约束、间接支持和情感表达五个维度。此部分问卷采用5点等级量表记分方法,1分代表“从不”,2 分代表“很少”,3 分代表“偶尔”,4 分代表“经常”,5分代表“总是”,程度依序递增。问卷回收之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差异分析。

2.访谈法

本研究在问卷的基础上辅以对二孩家庭的深度访谈,旨在多视角、全方位、更加深入地了解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以便丰富分析的视角,与问卷的研究结果相互佐证并提供现实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的总体情况及差异分析

1.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的总体情况分析

对二孩家庭父母在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管教约束、间接支持、情感表达五个维度的教养行为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如下图所示):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分值在3-4.5分之间,表明父母在对待两个子女的教养行为上总体情况良好,关注帮助维度略低于其他四个维度,在间接支持和情感表达维度分值较高,说明父母更加重视对两个孩子的情感交流和间接性的支持行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教养行为得分处于偏上水平,更多采用积极性的支持策略,说明二孩家庭中父母并未因第二个孩子的到来而出现资源稀释效应,父母能够均衡分配教养资源,并且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支持手段助力子女成长,同时也能适当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情感态度。

父母教养行为五个维度的总体情况图

2.二孩家庭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子女教养行为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出生顺序子女的父母教养行为情况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如表1所示),在教养行为五个维度及总分中父母对两个不同出生顺序子女的教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管教约束维度二胎显著低于头胎,其余四个维度和教养行为总分均为二胎显著高于头胎。

表1 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检验

父母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总是不同的,两个孩子不会经历完全一致的教养环境[2]。研究结果也显示,即使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教养状况良好,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有差异的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在养育头胎子女时是新手爸妈,但在第二胎的时候却已经积累了许多育儿知识、养育策略及教育经验,在第二胎的时候会施以更多的正向支持性行为,也因其年幼的特点减少了制约行为,并且许多父母会因二胎子女年龄较小需要照顾而投入更多的情感支持[3]。在访谈中也有母亲提到“因为二宝年龄很小,需要我的地方比较多,如果大宝提出让我陪着他的时候,我只能跟他说因妹妹还小,需要我去照顾,等我有时间之后再去陪着他,所以我感觉自己和大宝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父母会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在头胎身上体现的教育养育行为会相对较少。

子女出生次序对父母养育的参与程度、方式和体验等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对二胎的日常照料和了解更多,严苛的时候较少而温情时刻较多[4]。不管是以往的调查还是固有经验,我们都会发现父母会对头胎的管束行为更加严格,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同样的结果。访谈中有一位母亲说道:“我对头胎的管教比较严,让他从小即养成自己吃饭、穿衣服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自从有了二胎之后我感觉我比较溺爱第二个孩子,有时候他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也可以将就,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可以发现,父母往往对头胎有更多行为举止上的要求和规定,而对二胎的态度就会相对温和,也许是因为二胎年龄较小的原因,会获得父母更多的怜爱。

(二)父母自身情况对其教养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集儿童教育与养育于一体的主要责任人,父母自身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其教养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因此,本文将父母自身情况分为三个部分:父母的年龄、学历和职业,分别对教养行为的五个维度进行差异检验。

1.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在不同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龄父母的教养行为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如表2所示),不同年龄父母的教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30-35岁的父母在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管教约束三个维度显著高于35岁以上的父母;35岁以上的父母在情感表达维度显著低于30岁以下和30-35岁两个年龄层的父母。

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后,符合生育二孩的父母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不同年龄的父母因其生活年代、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其教养方式和行为截然不同。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年纪较小的父母相较于年龄较大的父母更加重视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情绪情感的疏导上,大龄父母更难于察觉两个孩子之间微妙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不同年龄父母在对子女的间接支持行为上比较一致,主要因为这一维度更多指向物质上的支持,因此不存在年龄上的差异。

表2 不同年龄父母教养行为差异检验

2.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父母的学历被划分为四个层级: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及以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如表3所示),不同学历父母的教养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得知,在互动交流维度中,初中学历父母教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层次学历父母;在关注帮助维度中,初中学历父母和高中学历父母的教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父母;在管教约束维度中,初中学历父母的教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父母,高中学历和本科学历父母的教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研究生学历父母;在情感表达维度中,初中学历父母的教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父母。

有学者调查显示,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其子女的经济投入和对子女的了解也会增加[4]。本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即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教养状况也随之优化。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因其经历较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会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育和养育的能力上也会强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父母,而且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一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学历较低的父母可能因其自身教育经历的限制以及外在资源的不足导致对其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表3 不同学历父母教养行为差异检验

3.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在父母不同职业上的差异分析

父母的职业类型划分为六种:教师、工人、服务业、商业、公务员和其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如表4所示),不同职业类型的父母教养行为具有差异性。其中,在关注帮助维度中,教师职业的父母教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工人职业和服务行业;在间接支持维度中,从事服务行业和商业的父母教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公务员职业的父母。

从事教师行业的父母因其自身的职业属性、专业素养而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能从专业的视角分析子女的需求,并施加相适宜的教育手段,提供适切的帮助行为。在访谈教师这一群体时,有家长说道:“由于我自己本身是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更加愿意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会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总结一套特有的教育模式,因此在面对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会得心应手一些。”可见,利用自身职业优势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处理二孩的教养问题。而公务员作为拥有稳定工作时长的职业,会比从事服务行业和商业的父母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且从事教师和公务员职业的父母大多学历层次较高,能够更加有利于其利用自身优势教养子女。

表4 不同职业父母教养行为差异检验

(三)子女自然属性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行为及模式会因子女间的出生次序及年龄差等自身特点而截然不同[5]。因此,本文将子女自然属性分为两个部分:子女性别排序和年龄差,分别对教养行为的五个维度进行差异检验。

1.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在子女性别排序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排序的类型包含:兄弟、兄妹、姐弟和姐妹。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如表5所示),父母对兄弟之间的管教约束和情感表达的教养行为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性别组合;父母对兄弟之间的间接支持的教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姐弟和姐妹。

不同性别组合的儿童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并且以此影响同胞之间的社会化进程[6]。在父母教养过程中性别是重要的参照,性别相同或者性别相异会影响同胞之间的交往类型和交往模式,进而影响父母对其交往行为的不同处理方式。有研究显示,养育两个男孩的父母所面临的养育挑战相对更大[4]。本研究的结果也体现了在教养两个男孩的过程中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心力,付诸更多的情感,这是由男孩的个性特征所致。尤其是两个男孩之间的交往,更多情况下会体现冲突的交往模式,因此也增加了父母教育行为的频率。

表5 不同性别排序子女的父母教养行为差异检验

2.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在子女不同年龄差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龄差子女的父母教养行为情况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如表6所示),在互动交流、关注帮助维度中,0-5岁年龄差子女相较于其他年龄差子女获得父母更多的教养行为,子女在5-10岁年龄差也比10-15岁和15-20岁年龄差获得更多的教养行为;在管教约束维度中,父母对0-5岁年龄差子女的教养行为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年龄差;在间接支持维度中,父母对0-5岁年龄差子女的教养行为显著高于5-10岁和10-15岁年龄差子女;在情感表达维度中,父母对0-5岁年龄差子女的教养行为显著高于5-10岁和10-15岁年龄差子女,对5-10岁年龄差子女的教养行为显著高于10-15岁年龄差子女。

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年龄差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延续头胎已有的经验展开教育和养育行为,并且这种经验已经经过“实验”从而使父母在处理两个孩子的问题上更加游刃有余;其次,两个孩子因其年龄相差较小,所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比较接近,互相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也因而给予家长更多的教养时间和机会;最后,年龄差距较大的两个孩子一般而言因其发展的间隔导致其间的交往模式更多地会呈现“教导式”,这样也会减少父母的教养行为,父母也会有意识地进行“大带小”的交往模式以促进两个子女的社会化进程。

表6 不同年龄差子女的父母教养行为差异检验

四、建议

随着二孩家庭的日益增多,因家庭模式改变而随之调整的父母教养行为会时刻影响子女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因此,对二孩家庭父母教养行为的研究,不论是对家庭和谐的生态环境还是父母长期的教育效能及子女长足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均等示爱,减少同胞之间的差别对待

现实中,尽管两个孩子对父母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父母在对待两个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因此,若想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平均分配父母的爱。首先,保持中立身份。不论头胎或是二胎、男孩或者女孩,家长在作为教育主体时都应该秉持公正的思想态度,不要因为一些性别的刻板印象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处理行为的不公正。其次,适当表达爱意。父母要平衡对两个子女的关怀程度,不要存在过于宠爱其中某一个子女的现象,而且父母需要将对子女的情感适度表达出来,让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到父母的爱护。如果子女能够感知到父母对其深切的爱,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也就不会计较父母在行为上对两个孩子照料的不同。最后,调整教养行为。相比较于成年人,孩子更多地会直接反馈给父母他们的感受,即使子女不能及时表达他们的想法,父母也应该时时关注、主动听取孩子的意见。当孩子已经出现一些情绪或者行为表现时,父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做法,让子女能够看见父母在养育他们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改变。身教胜于言教,这种行为也会促使同胞之间学会互相体谅和相互理解。

(二)放管结合,优化父母教养策略

父母在教养子女时会因其特定的思维惯性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行为模式。例如,会因二胎的年龄较小而更加宠爱,会因长子已经长大而作为减少对其陪伴的托词。这种行为模式是随着父母自身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很难在短时间有巨大的改变,但其实父母教育和养育的目的均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因此父母可以适当掌握一些教养策略以更具效能地促进两个孩子顺利成长。一方面,父母要学会适恰的放管策略,对较小的二胎,父母在养育头胎时形成的教育经验能够使得对二胎的教育和养育行为更加的有的放矢,但往往父母会因幼子幼女的年龄而放弃必要的管教。尤其是在养育两个孩子的时候使用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时,会使很多二孩家庭中的幼子幼女凭借父母之宠爱变得愈加任性,或者过于倚重年龄较大的孩子,也会使幼子幼女造成心理不平衡。因此,父母对两个孩子进行管教时,要运用统一的教养手段,有原则、不偏袒,这样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另一方面,父母要根据子女的特点进行施教,要依据姐弟、姐妹、兄弟、兄妹之间性别排序所带来的交往差异而选择恰当的教养模式。在本研究结果中对兄弟的教养行为明显多于其他性别排序,这也是父母的教养经验所在,但父母也要有所选择,多选择支持性的教养行为,减少消极的教养方式,以促进不同性别排序的子女能够产生更加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

(三)正向引导,营造和谐的同胞关系

同胞关系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维系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为二孩的到来,对长子长女的陪伴时间的确会因此减少,从而导致许多情绪事件和问题的发生,很多报道和舆论也都将矛头指向头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后果。例如,姐姐向三个月大的弟弟大打出手;由于孩子激烈反对,母亲无奈流掉二孩等。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在准备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头胎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期,同时也是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因此,父母应该在选择生育二胎之前预先征求头胎意愿,提前打好“预防针”而不是“事后通知”,这样会使头胎有被重视的感觉,而且让其拥有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有的话语权,继而疏导其心理上因二孩的到来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父母要给予长子长女足够的安全心理并且保持依恋关系,这样头胎才会欣然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并为之感到期待和欣喜。与此同时,在养育二孩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对头胎的照顾,甚至相较于二胎来说,头胎更加需要父亲和母亲的陪伴。父母可以在教养头胎的时候时刻表达自身对他的关注和爱护,多一些具体的行为表现,例如,时常询问他的心理状态,多多拥抱、亲吻他,让头胎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未因二胎的到来而减少。

(四)转主为辅,把握二孩之间的教育契机

在“2+1”的家庭模式中,父母是主要的教育责任主体,但面对新的家庭结构,家长也可以因时制宜,把握特有家庭模式下的教育契机,发挥最大的家庭教育功用。有研究证明,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头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7],从观察学习理论视角来看,长子长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幼子幼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由大带小也会减轻父母的教养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社会学习理论下也会强化学习进程中的不良行为,产生负向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适时提供帮助以促进这种示范作用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在相互比较的作用机制下,同胞之间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较量,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刻意的比较,例如,减少类似“你看看哥哥做得多好,你也要向他学习”“妹妹都知道收拾玩具,你怎么不整理一下你的书籍”等的对比话语,以削减同胞之间的比较效应。但其实完全去除这种比较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子女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较量,父母则应减少这种比较作用下的消极影响,转而发挥这种比较下个体向优发展的积极作用。

父母的教养观念、态度及行为是家庭教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养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二孩家庭,父母应该掌握新型家庭结构下的教养策略,不断学习教育和养育子女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养能力,逐步提高家庭教养质量。

猜你喜欢
头胎全面二孩养育
莫让新型“偏心”在二孩家庭蔓延
二孩家庭存在的教育困境与有效策略研究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权的保障
头胎没奶水不代表二胎也没有
生二胎和生头胎有啥不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