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山东省胶州市莱州路小学 山东 胶州 266300)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的、妙趣横生的、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1.1 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老师自信的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角,只要你告诉我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信不信啊?不信?就试试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老师一个个答对,可神气了。这时,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怎么知道的?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
1.2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操作”中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进行直观教学,并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教师先拿出用木条做的三角形拉一拉、扯一扯给学生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捏住两角,拉一拉、扯一扯,感受一下。教师接着问: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他有什么变化?“形状变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跃跃欲试。教师接着问:由它的形状变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啊?学生七嘴八舌:(1)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2)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3)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有变化吗?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创新学习。(1)抓住“算理”质疑。如在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可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2)抓住“解法”质疑。如在学习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时,可鼓励学生质疑:“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怎样算简便?”(3)抓关键字、词质疑。如在总结“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时,可启发学生抓住“不是0”质疑,“不是0”指的是哪些数?删去行吗?(4)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如在学习“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扩大到原来10倍、100倍、1000倍……”这一规律时,引导学生提问:“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