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小学 闵冬梅
作文作为学生情感抒发与语文知识表达的主要方式,体现了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方式。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写作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十分匮乏,多次采用同一素材进行写作,而且内容粗枝大叶、缺乏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也不足。究其原因,在于小学生的观察力不够,无法将感官感知的内容转化为文字。由此可见,探析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景物描写是小学生接触较早的一种题材,如“我的洋娃娃”“我的宠物”等都是小学生经常写作的题目。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在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开展写物类作文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内容、写作手法与低年级时并没有多大区别,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预设能力目标不相符。经过数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词汇积累增多,写作经验也在不断的提升,但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写作现状呢?经过多次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观察力不足,往往三言两语完成了物品的外形,不知道如何下笔继续描写,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字数无法满足要求。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让学生形成物品的立体形象。
例如:教师可以将“苹果”作为开展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主体对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手中的苹果,并对手中的苹果进行描述,此时学生会说“苹果是红的”“苹果是圆的”,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进行描述时,学生已经词穷。此时,教师可以将苹果放到鼻子边轻嗅一下,学生立刻效仿教师,并说苹果“闻起来很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茅塞顿开,直接咬了一口苹果说“苹果是甜的”。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感知苹果,认识到感知的事物中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也可以通过鼻子嗅、嘴巴尝,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反复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断地强化与反复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实际开展的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日记需要天天记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恒心,才能够长久保持这种习惯,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加强学生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其在事物观察中“明察秋毫”,不仅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视频、音乐、图片等不同的信息载体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教学用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踏春”这一作文写作主题,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限制,步入操场中感知春的气息。教师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记录春景的变化,有的学生用画笔将树枝发芽画出;有的学生运用古诗将美丽的春景描绘而出;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将春景呈现而出。学生各自运用不同的方式描绘春景、感知春景,激发了学生的感知兴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春景前后的变化、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构建了生动有趣的实践课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得越多,掌握的语言词汇与写作手法也就越丰富。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可以妙用阅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借鉴作者的语言、观察角度以及描写方法。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可以配合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促进小学生观察力的提提升。
例如:在《曹冲称象》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冲称象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并将其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依据。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曹冲称象时周围人物情感的变化。学生通过曹冲称象成功前后的变化认识到人们对曹冲智慧的钦佩,学会对比的细节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急于求成,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鼓励学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观察,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认知,全面体验事物,形成立体的观察形象。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配合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推动观察力实践课堂的开展。教师只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模式,认识到观察力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