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开红
所谓的“童趣化”,也就是趣味性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加以必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绪中参与教学过程。小学科学课堂融入“童趣化”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趣味性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活力 当下,小学科学课堂氛围大都较为沉闷,缺乏生机活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小学科学课程大都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是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尤其是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定型和固化。教师主要依托于小学科学教材,作为主导者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导致小学科学课堂气氛的沉闷化。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只会告诉学生需要记住的内容,却缺乏必要的讲解与展示,久而久之会诱发学生的厌烦和逆反情绪。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甚微。
(二)存在偏差性认知,缺乏重视度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对小学科学都存在偏差性认知,认为其可有可无,缺乏关注度和重视度。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被语数外老师霸占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在重大性的考试前,甚至已成为一种常态。担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专职科学教师较为匮乏,严重影响着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付式的教学活动,也会诱使学生产生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弱化了对小学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被动性的学习方式,缺乏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彰显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但在实际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依旧是主导者,掌控着教学过程,而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知识的“投喂”。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整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内容,单纯的画课本。同时,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无法有效融入到课堂中,教师唱演着“独角”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遏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创设“童趣化”教学氛围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童趣化”的教学氛围,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展示活动,刺激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弱化学习难度,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度。比如,教师在讲授《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有生命的物体进行课堂分享,相互讨论这些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设计“童趣化”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环节,从课堂的开始阶段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手操作能力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多开展实验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实效性。比如,学习《电能》这一课题时,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演示电灯泡发光、发热的实验过程,然后由学生开始模仿性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感悟知识的魅力。
(三)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的萌芽阶段,对于知识的理解尚不全面和深入化,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针对他们的回答给与肯定性的认可和赞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驱使学生不断的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学习《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它的颜色、特点等方面,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教育亲和力。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习永无止境。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童趣化”的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要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全员参与性。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寓教育于“童趣化”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童趣化”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到知识。小学科学课堂中要充分发挥“童趣化”教学的效用,创设情景化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