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兰
数学素有“科学的皇后”之美誉,在小学阶段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模式,践行新的课程理念,对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改进,为实效课堂的构建保驾护航。这种诊断和改进,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敏感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还需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拥有深刻的理解,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出原因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产生良好的情感动机,完成良好知识体系的建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了数学课堂,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将大量的图片、视频、声音呈现给学生,致使学生应接不暇,表面看似形象生动,扩大了课堂容量,实际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冲淡了学习的主题。显然,装饰式的课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数学课堂失去了本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高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运用平板电脑搭建出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高在哪儿?有学生提议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接着教师让学生在屏幕上演示画出自己所搭建三角形的高,明确了顶点、底边和高。然后又让学生搭建不同的三角形,指出新搭建三角形的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很是兴奋,热情高涨。然后又出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指出所画的虚线是不是三角形的高,然后运用课件动态演示画高的过程,结束了授课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媒体进行新课教学,脱离了媒体的辅助后,学生在练习中画图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显然是教师在授课中忽视了引导示范,没有及时地引导学生从“认识高”迁移到“画高”的动手操作上。
上述案例,课堂表面热热闹闹,但并没有多少知识含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回归简约、朴实之路,将虚无、形式的“假”学,赶出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
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教师变成了“讲师”,40分钟的课堂一讲到底,将连续讲解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秘诀。这样做,虽然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了学生,但弱化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素不知道数学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教师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讲解给了学生,而忽视引导学生对周长本质内涵的理解,对计算的方法也缺少内化、体验的过程。以致于面对这样的练习时:“用两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练习出示后,学生们大多是这样列式计算的:2×4=8(分米),8×2=16(分米),他们的解题思路很明确,先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乘2。显然,学生的解题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源上理解周长的要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获得了计算的技能,但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将知识直接“倾囊相授”给学生,而学生缺少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过程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品质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诊断、导向、激励和反思。但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过于单一,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忽视对个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某水果店有107千克苹果,108千克橘子,103千克香蕉,三种水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在组织汇报阶段,有学生说自己是运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并展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挺不错。”有学生说这样算的:107+108+103=100+100+100+7+8+3=318”,显然,这样的算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教师的评价还是三个字“挺好的。”还有学生说可以先把107和103加起来再加108,因为107和103相加后,能加得整十数。但教师对这种算法的评价是“很好,也实现了问题解决。”本来充盈着智力角逐的精彩,但由于教师的评价单一,让课堂教学并没有掀起高潮。
上述案例,教师以“正确答案”为评价标准,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发挥个性评价功能,培养学生欣赏其他同学闪光点的意识,也真正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实到实处。
总之,进行课堂问题的诊断与改进,旨在更新教师的观念,改善教学的行为,从“学科中心”走向“学生为中心”,构建实效数学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做个有心人,积极地进行课堂问题的诊断与改进,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