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华
喜爱游戏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不仅是其身心特点的反应,也是其内在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幼儿教育必须要寄托在生活和游戏的情境之中,一方面让幼儿原始性的认知经验得以再现,另一方面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其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中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就是要创造出多种动手实践的契机。对于儿童来说,角色体验的游戏就是其创造和想象的过程,尤其是游戏过程中替代物的使用,就是幼儿创造性设想的基础,对于成品或者他人制作的材料只能保持短暂性游戏。教师可以投放大量的半成品和相关材料,将原本需要制作出来的成品以零散材料的形式分放在活动室,并积极鼓励幼儿能够动手探寻、构建自己需要的游戏材料,让儿童在积极创新的过程中动用自己的思维和双手,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高效发展。
以设计富有创意的服装为例,教师专门创设了“设计服装店”的模拟构想,并鼓励孩子了解服装店应该怎样布置才能受顾客的欢迎,尤其是要出售什么样的衣服才能生意兴隆?为此,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利用提供的半成品和相关材料,设置出了各种款式新颖、颜色艳丽的图案。由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近,他们的内在意识都被充分激活,自身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历练;随后,分工协作,教师与孩子们利用描画、折叠、裁剪等多种方式使得自己设计出来的衣服有了意外的效果;最后,孩子们将自己设计的作品逐一布置在服装店中,深受欢迎。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正是鼓励孩子自主动手,亲手实践,将思维的发展和想象动力融为一体,使得每个幼儿都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创新成果,享受成功的愉悦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交往的过程。”因此,在践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是一个人在活动,在游戏情境中必须要有老师和同伴的参与,形成多维互动的场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点拨引导者的角色,及时对幼儿参与游戏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引领,巧妙地帮助幼儿突破困难。
鉴于此,游戏情境下的交互与分享需要为幼儿构建鲜活而直观的情境感,为幼儿调节适切的心理状态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具体的情境都需要受到游戏开展时间、地点以及内在的心理状态等诸多元素的影响。在指导幼儿进行情境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出他们利应承担的角色,创设出鲜活的认知情境,真正为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服务。
如指导幼儿接待客人时,我们不能直接进行方法的传授,更不能生硬地提出具体的要求,而要营造出家的氛围,教师或者其他小伙伴扮演做客的亲友,并在具体的环境中对幼儿接待客人的言行进行具体而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而是观察者、参与者和必要的点拨引领者。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是将更多的空间和主动权都交还给了孩子,让幼儿有自我参与和调整的自由,缺少了硬性规则的束缚,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然增加,自主创新意识就有了更加鲜明的发展空间了。
创新意识对于幼儿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应该是短暂的昙花一现。要想保持儿童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不断地对幼儿进行点化和激励,不断地激发儿童创新意识。对于正处于生命成长起始阶段的儿童来说,教师公正而适切的评价、适度的激励表扬,具有无穷的内在魅力,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保持儿童应有的创新动力和热情更是具有巨大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利用评价为幼儿营造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拥有课堂发展的自主权后,长期保持创新的无限动力。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在其论著《童年的秘密》中指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着源自内心的创造本能,都蓄满了一种积极的内在潜力,能够依靠他所处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对此,自发游戏就需要十分重视幼儿对生活的内在体验,真正把他们当做儿童,始终站立在儿童的视角来关注儿童,为此教师就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和能力来评判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而需要对他们做出正确而积极的评价,激活他们内在的认知体验。
如在一次“医院就医”的游戏体验活动中,一位幼儿扮演的医生没有能够恪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居然在替病人看病时大声喧哗,甚至还与病人闹起了小矛盾,但教师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问清楚了缘由,并给予了他解释说明的机会。后来才知道,这位“医生”觉得这位病人是故意装病,想用这样的方法来试探,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此时,教师肯定了这孩子的想法,但对于其选择的做法也进行了适度的引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从幼儿的心理想法和实际行动两个维度展开了具体而多层次的评价,既指出了幼儿的问题,又保持了他们的创新动力,可谓一举两得。
国家的希望就在于创新。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需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来促进自身素质的协同发展。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发展的黄金期,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