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9-11-27 10:01胡晓霞
小学生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平分线图形思维能力

⦿胡晓霞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成份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下面我就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既体现了教材的创新利用,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二、动手操作实践,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有句话也是这样说的:“听来的记不住,看来的学不牢,只有自己动手做的才能学得全。”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我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他们能找出很多说明结论的方法,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三、培养求异思维,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利用几何美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及时训练,拓展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对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猜你喜欢
平分线图形思维能力
角平分线巧构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角平分线不等式的上界估计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角平分线专题之理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