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慧
音乐跨界教学不仅是音乐学科内的精神传导,比如声乐与器乐的融合,也不仅是音乐与姊妹学科如舞蹈、戏剧、美术等的融合,更包括音乐与学生生活、音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融通。音乐跨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质,开阔学生的音乐视界,培育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实施跨界教学,首先要消除音乐学科自身的边界。一般而言,音乐包括歌唱、欣赏、器乐等音乐性活动。它们应该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科内整合,能消弭学科的固化边界,发挥音乐学科教学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唱歌教学为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发现,将唱歌与乐器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为充分地表现。同样,在学生的歌唱中,引入欣赏,也能发挥学生“耳听心记”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将歌唱、欣赏、器乐融通起来,能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认知作用,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比如苏少版六上第七单元《溯流探源》中的《向阳花》(钢琴独奏)与《李玉莲调》就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李玉莲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苏北民歌,旋律朴实、朗朗上口。作曲家王玉西根据这首民歌创作了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后又衍生出优美的钢琴变奏曲《向阳花》。因此,教学中,笔者将这两首曲子联通起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聆听《李玉莲调》,再让学生聆听《向阳花》,学生边聆听边欣赏。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说出聆听感受。有学生说,这两首曲子都非常活泼;有学生说,这两首曲子旋律有所相似;还有学生说,这两首曲子哼起来都朗朗上口。当笔者揭示出两首曲子的亲缘关系时,学生恍然大悟。最后,在笔者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学唱歌曲。学科内跨界整合,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深度发生。
跨学科融通,需要教师秉持一种全位视域,打破学科的壁垒,让学科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相互交融的态势。尤其要加强姊妹学科如与美术、与舞蹈等的对话。通过对话,消除姊妹学科的人为界限。音乐学科的边界应当是动态的、开放的、融通的。音乐学科应当与其他学科贯穿起来,形成学科交错、贯穿的学习态势。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儿童音乐,更是与其他艺术相通、相融。奥尔夫认为,儿童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与充满激情的舞蹈、语言高度融合的。跨学科融通,就是要超越学科本位,打破思维定式、定势。比如苏少版四下《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再现了欧洲春晚景色,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旋律,笔者不仅让学生分句有感情地演唱,而且绘制出形象的旋律线,调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将美术与音乐联通起来。学生在旋律线的导引下,将旋律的起伏与心中激荡起的情感相关联。有学生在歌唱中,跟随旋律线,用手划出起伏的动作,从而体味旋律的变化。这里,音乐、美术与舞蹈元素联姻、牵手,让学生歌唱音色饱满、气息连贯。通过跨界教学,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体验音乐,他们用优美、舒展、流畅的歌声表达心中的情感。这正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跨学科融通,要求教师主动应变,灵活借用绘画、舞蹈、文学、戏剧等手段,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通过学科的交错、贯穿,发掘课程与教学资源,打开学生的音乐学习视界。
陶行知告诫我们:“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音乐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项目,可以开展基于生活的音乐学习探究,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同时,让生活的营养滋润、丰盈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与生活的融通,是一种超学科的生活创生。超学科的生活创生,能拓宽学生的音乐学习空间,消弭音乐与生活的隔阂,形成音乐与生活相互融合的状态。学生过着一种音乐化的生活,享受着一种生活化的音乐。
比如教学苏少版五下第四单元“田园交响曲”中的“田野在召唤”,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春天里充满生机的意境。通过这种意境,让乐曲与学生的心灵形成共鸣。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去旅行,他们边走边唱、边唱边走。在生活性的情境、生活化的想象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乐曲表现的欢乐心情。尤其是歌曲中的“梯里通巴”的呼唤,犹如美丽的大自然对学生的呼唤“快快来吧”。乐曲中同音反复、八分休止符以及切分节奏的运用,让整个乐曲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对学生来说,学习音乐,不仅仅是用耳朵聆听,更是用生活化的心灵去感受。通过感受,将想象性形象转化为视觉意象。
音乐跨界教学研究,是一种有意思、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研究。跨界教学,打破了音乐与其他学科、音乐与生活等的隔阂、壁垒,促进了音乐学科自身、音乐学科之间以及音乐与生活的融合、融通。音乐跨界教学,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