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宏
小学是学生打好各主科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阶段。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其他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努力静下心进行独立思考,认真体会才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以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在开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文笔者将根据此进行展开讨论,阐述相关的教学策略。
在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都是“三尺讲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思路,充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有绝大多数空间,可以有充足的机会进行思考,表现自己,倾听他人,改变以往课堂沉闷的教学气氛,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采取这种和谐、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不但可以放松学生的学习情绪,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大家布置好相关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然后自己任意组合排列,形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并且自己进行记录,长为多少、宽为多少。然后再用乘法表示出其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得到了如下结论1×12,12×1,2×6,6×2,4×3,3×4。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从而探索到了数学规律,亲自体验了知识的构建过程,此时,教师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到12是6的倍数,同时也是2、3、4的倍数,而2、3、4、6都是12的因数,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分开。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也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在独立自主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分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比如在进行小学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际例子和教材的应用题相结合,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本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计算上的困难,还有基本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应用情景的方式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其中的数学知识本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今天爸爸给了小红25元钱,让小红去买酱油、醋,小红到超市,买了酱油、醋,又买了面包,酱油8元,醋5元,面包5元,请问小红最后还剩多少元钱?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作为主人翁进行计算25-8-5-5=7元。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以充分的热情进行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以前的教学课堂是比较沉闷的,“三尺讲堂”的现象非常严重,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让学生失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学会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利用数学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倾听别人,自己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定时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小组自己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十道题目,并且各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答完,总时最少的小组有奖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增加了各小组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通过同组人的交流,突破思维的限制,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题目,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可以对教学课堂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遵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充分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教学的基础要求,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