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名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愈发受到重视,教师们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当中务必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打造更贴合孩子能力水平的作业任务,用更科学合理的前置性作业内容增强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生本理念下进行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即使是在应对同一件事时候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措施,人们在学习任何学科的时候也会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也应当在原有的单向知识灌输的统一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在平时备课工作当中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准确地评价,注重因人而异设计前置性作业,充分尊重不同阶段学生们的性格需求以及学习特点,按照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更加有层次性的前置性作业,用更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作业任务来保证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学习能力的教学指导。
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教师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帮助学生打牢数学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首先为学生抛出一个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前主动基于本节课重点知识内容开展研究。而中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具有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也就可以适当提高操作难度,让学生们试着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数学能力,而且自身思维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可以给予孩子更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学习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开展数学知识学习。
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仅要牢记各种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将所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可以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计算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拓思维,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消化,用独属于自己的理解方式解读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赏,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肯定与欣赏,相应地,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认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作业,并进一步探究完成作业的方法技巧等等,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教师面前,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比如,学生们在学习乘法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启发学生们在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探究更简便或者更易于理解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自行探究乘法计算技巧。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当中不仅仅对于乘法运算过程有深刻的认知,而且还大大提升自身计算能力。比如,学生们在计算36×4=()这道题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将36拆解为30和6,然后分别计算30×4与6×4的结果,再将二者相加,得到36×4=144。而有的学生则会将36看作是40-4,在计算36×4的时候,就将其看作40×4-4×4=144。学生们的思维不同,在进行乘法计算方法探究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计算过程,这样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孩子数学素养。
小学生们才刚刚进入学校进行正式的数学知识学习,对于教师采取的作业布置方式感到不适应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考虑到传统数学教学确实有些无聊,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等等因素,实现作业布置所用到教材的反丰富和拓展,增强作业趣味性与延展性。丰富多样的数学素材不仅仅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更贴近孩子经历,用这样的思路去设计前置性作业,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一种熟悉感,使得他们不知不觉之间将自己的经历、经验等等融入到作业完成活动当中。
比如,教师在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简答的乘法口诀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们无法通过单纯的背诵口诀就迅速得出计算结果,学生们一定要经过大脑运算才可以得到结果。所以,为了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口算技能,教师就要设计更灵活的乘法练习作业,让孩子们意识到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作业任务的,所以小学生们就会有目的地将乘法口诀运用到进位乘法计算过程中来,让学生们在大量的乘法计算练习当中仔细体会如何快速得到乘法结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布置丰富多样的前置性作业,确保学生们能够表现出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给予孩子们更为广阔的思维拓展机会,提升其数学水平和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