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瑞美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409)
关于细节,有太多名家留下经典论述。“成功是细节之子。”“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细节意识强烈,其教学则会呈现多元性、高效性。让细节点亮数学课堂,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追索目标。教师深入教材之中展开探究活动,挖掘教学内容细节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捕捉教程细节,唤醒课堂积极因素;科学运用生成细节,激活课堂数学思维;创设实践细节,拓宽课堂训练域度。这些操作都属于掌控细节教学,其教学效果值得期待[1]。
小学数学教材虽然内容比较浅显,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还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甄别和筛选,特别要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细节因素,并将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强力支持。首先,教师需要有预设意识,根据教学目标预设课堂细节,围绕学生学习的基本诉求推设细节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其次,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预设课堂细节,在教学预设时,教师需要展开多重推演活动,创造出更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内容;最后,教师要在课堂训练中设计预设细节,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呈现个性化特征,其细节也会以不同姿态出现,教师成功把握教学内容细节,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动力支持。
例如,《分数相乘》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内容,就是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但并非所有分数乘法都适合这个原则。例如,2/25×10/8 这个分数算式,如果先进行约分也比较简便,如果不先完全约分,只是约分一部分,将其变成1/25×10/4,相乘之后再约分,其计算会更为简便。教师在具体讲解计算方法时,不能硬性地给出规定要求,而是要注意活学活用,让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以提升计算效率。从这个教学内容细节上,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需要按照既定的方案展开操作。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不为人关注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往往关系着整个教学环节的执行。教师要关注学生反馈信息,洞察学生学习反应,积极捕捉教学中的细节内容,自然能唤醒数学课堂积极因素,形成重要的教学激发力量[2]。教程中细节极为丰富,教师还需要有筛选意识,由于细节价值度不同,教师唯有科学运用高价值的细节展开教学调度,才能收获高价值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发动学生展开生活观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够运用其特点解决简单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拿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然后给学生讲清楚各个部分的名称,最后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知识的梳理,教学程序设计也比较合理。在学生展开课堂训练时,很多学生还是不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教师展开教学反思,发现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这个细节。教师随即做出教学调整,让学生查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明确这些物品的基本特点。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践活动,找到了文具盒、积木、课本等物品,并对每一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认知,逐渐建立起名称认知体系。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找到了细节遗漏,并主动矫正教学方向,重新让学生展开观察实践,弥补了细节缺失。
教学生成无处不在,教师需要建立生成意识,以科学运用教学生成资源。教学生成属于重要的教学动态信息,对整个教学起到激发作用。教师需要注意整合生成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发动机会。特别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生成意味更浓,操作利用价值更高,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课堂教学要体现服务意识,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引导,根据学生学习情态进行教学调整,这应该是最为正常的教学主流意识。
例如,在教学《数学与生活》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投放生活数学问题:一辆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0 亩,耗油量为12升,60 升柴油能耕多少亩地呢?问题抛出以后,学生开始分析计算,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计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拖拉机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存在一个无谓消耗的问题。这个因素是不是应该加进去?教师听学生这样一说,没有马上做出纠正,而是让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对这个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意见还是不能统一,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如果是纯粹的数学计算题目,给出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展开计算就可以;如果是具体实践任务,自然需要考虑更多制约因素。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生成信息展开教学调度,为课堂创设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师在课堂训练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有细节应用意识。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及时跟进,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索实践。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教师需要给学生以及时提醒,让学生建立缜密思维,通过具体实践行动,自然养成严密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3]。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生活认知情况展开细致调研,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生活实例:我家9月用水12 吨,比8月节约了1/7,8月用水多少吨?不妨先估算一下,说说估算的依据。学生根据教师布置展开相关操作。有学生说,9月用水12 吨,8月用水肯定要超过13 吨,因为与9月相比,8月少用了1/7,1/7 不到20%,但超过了10%,应该在2 吨左右。有学生说,9月比8月少用了1/7 和8月比9月多用了1/7 不是一种概念,如果这里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可能会造成很多误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多与少的比例问题展开专题研究,让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经过一番课堂互动探讨,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认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大细节关注力度,促使课堂充满趣味性,提升学生内驱力。课堂细节信息众多,教师需要展开多重挖掘、整合、优化、归结处理,积极探求其中蕴含的真谛和智慧,为数学教学提供不竭动力。教师科学运用细节,培养学生细节自觉意识,对全面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