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树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读写过程中却略显机械化,没有充分发挥二者的互相促进作用。部分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将二者分离开来,单独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无用功的产生,不能使阅读促写作、写作促阅读,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反而不利于学生满足感的获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读写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阅读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素材匮乏,难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阅读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注意力有限,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不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而且,小学语文阅读读物大都是以文字为主,缺少必要的配图,文章篇幅较长,长时间进行阅读活动会诱发学生的抵抗情绪,反而影响了阅读效果。同时,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枯燥、乏味的文字缺少深入性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利于学生洞悉作者的主题思想。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对阅读课程的喜爱,进而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写作素材匮乏,难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事情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提高写作的深刻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对生活实际的感悟并不深刻,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因而导致写作同生活实际相脱节,使写作浮于表面化,经不起推敲。同时,由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没有开展大量的素材阅读,忽视了积累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文字表达,使文章缺少逻辑性和情感性,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升。小学生在进行写作时通常是直抒胸臆,且缺少优美性的语句,弱化了作文的感染力,难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意读写的策略可以围绕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依托生活实际开展读写教学、开展“以写引读”“以读促写”的结合和课堂教学中融入读写训练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高读写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目推荐给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计划,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布置相应的任务,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声音和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在阅读活动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参加写作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满足感。
(二)依托生活实际开展读写教学 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为强烈,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和环节,然后将其生动形象依托文字在作文中表达出来,增强生活的仪式感,使学生感悟生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而且,这种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更容易彰显作文的内涵和生活色彩,拉近学生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体会到文字的神奇之处,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开展“以写引读”“以读促写”的结合 所谓的“以写引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正式的写作之前,可以依据写作主题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自主性的开展阅读。一方面,能有效提高阅读的针对性,更好为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的有效性。而“以读促写”就是要使阅读为写作服务,依托前期的阅读工作,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素材积累本,当看到优美的语句时及时摘录到积累本上,然后通过前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优美句子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教学中融入读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读写训练,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丰富教学内容。当语文课文中出现某些精彩的排比段、拟人句等形象生动的语句时,语文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语句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洞悉作者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语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句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句子,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要实现创意读写的有机融合,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水平,增强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