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美君
前置性学习是教师在讲解课本新知之前,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新知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学生对课堂中将要学习的新知有集中性的了解,明确新知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直接生硬地讲解给学生,而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毫无了解,只能被动接受,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前置性学习策略的运用,避免让学生的学习“零起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在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内化新知,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揣摩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时有指向,心中清楚要探索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怎样探索,真正让先学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
如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材料,了解了什么叫百分数,知道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用法,然后为学生设计了目标:到生活中寻找百分数。有的学生从衣服的标签中寻找到了百分数:一件毛衣中,羊毛占85%,化纤占15%,学生发现百分数和前面所学的分数相似,都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学生从牛奶包装盒上获取了如下百分数:牛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如下:水分为87.5%,脂肪为3.5-4.2%等,学生发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有学生从“某县的出生率是8‰”,获取到“‰”,使学生认识到“%”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而“‰”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000份,这些发现,为学生学好百分数的认识做好了铺垫。
前置性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活动存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预习,是教师明确告知学习内容,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更多地以看一看、读一读这样的活动为主。而前置性学习是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的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获取新知、增进理解、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前置性学习,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更有依托,更有支撑。
如教学圆,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前置性学习。设计的问题有:①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圆?②你能想方法画一个圆吗?③圆有什么特征?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将生活中的圆挖掘了出来,如硬币、光盘、车轮等,在对不同圆的比较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这是和其他已学平面图形最大的区别。在如何画圆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想到是借助工具——圆规,将圆规的“脚尖”固定在一个点上,然后另一只“脚”旋转一圈,也有学生沿着圆形物品的边缘画了一圈,还有学生在绳子的一端系上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绷紧绳子,铅笔绕一圈画出一个圆,认识了圆心的概念。在探讨圆的特征时,学生们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所用的折痕都是一样长,可以肯定圆是轴对称图形。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巧妙设计了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们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前置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感受和一定的理解。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教师要做的不是“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来教”。因此,教师应创造地使用教材,引入多样的学习形式,如观察、游戏、画图、实验、查阅资料等活动,做到方式新颖,让学生感到丰富多彩,更好地进行前置性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实现探索的开放,思维的灵动,从而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和精彩。
如教学体积之前,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子、一个荔枝、一个苹果、夹子。然后将一个杯子倒满水,将荔枝放入了另外一个杯子,将倒满水的杯子倒入放着荔枝的杯子里,学生们发现水会有一些剩余,学生将这样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经过这样的操作后,学生将荔枝取出,而后将两个杯子同时倒满水,然后分别将荔枝和苹果放入杯中,学生发现两个杯子都有水溢了出来,学生用夹子将荔枝和苹果取了出来,学生发现放荔枝杯子的水比放苹果杯子中的水要多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将实验结果再次记录下来。通过前后的两次实验,学生对体积有了认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融合了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将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形象、可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体积的概念,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学有成效。
总之,前置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教育机智,用前置性学习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真正让数学课堂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