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 季艳梅
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部分教师基于考试内容来确定课外阅读内容,为学生提供单一传统的阅读形式,学生不明确阅读学习的目的,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等。这些阅读教学问题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也不能促进他们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创新课外阅读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图解、网状、树状等形式来帮助人们优化调整并科学记忆信息知识的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引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清结构和人物主次,帮助他们明确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较为完整且严密的阅读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引导他们首先找到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将其作为导图的核心部分,然后对各段落内容加以概括归纳并找到各层级关键信息,利用不同表现形式来绘制思维导图,此时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阅读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颜色标记,从而增强记忆力。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使其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便于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关键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在内容或主旨相似的文章之间建立知识联系,以便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为了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科学系统的了解,老师应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有关书籍,比如《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思维导图练习本:学生版》《八大思维图示法》等,通过这些书籍明确思维导图的详细内容以及如何利用示例来绘制思维导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思维导图形成感性认识,为教师基于思维导图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来介绍语文课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兴趣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导读部分,找出其主题并作为导图的第一层级进行绘制;其次,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目录,根据课文题目绘制思维导图第二分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了解图表结构、组织结构和树状结构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清它们的适用范围。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思维导图相关知识来对课外读本进行整体把握,引导他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关系。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学生先整体浏览文章并根据题目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即“黄果树瀑布”,然后再次阅读文章内容并找准作者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从而确定导图的第二层级,也就是“杰作”与“感受”,最后,学生通过对文章段落的细细品味,确定“杰作”主要从声和形两方面来描写,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具体感受是“凉丝丝”“乐池”“沉醉”。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深入读懂文章,并学会如何归纳总结,是一种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虽然学生接触了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但是部分孩子不能独立完成课外读本的整体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创新课外阅读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他们划分为多个阅读小组,课外阅读合作学习可以分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基础上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进一步改善自身在思维导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比如,孩子们可以根据段落、时间年代、人物关系等内容进行合作阅读,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仔细阅读,并精心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上逐步完善思维导图的各组成部分。此外,语文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原理及应用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解,当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有疑问时,教师可以加以简单的指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和问题。
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否则一个人就不能进步。孩子在小学阶段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生课外阅读结束后,教师应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及时评价和反思总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存在的一些优缺点,让他们积极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改正思维导图运用的不足,譬如,各小组成员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思维导图,其余同学从表达形式、内容丰富度、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反复学习和反思来加深对思维导图的深入理解,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形式与内容,使思维导图充分渗透阅读教学过程,并在写作、复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总而言之,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便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绘制各种导图,掌握语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断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