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 林旭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够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尽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在“质疑问难”的氛围中自主探求、获取知识,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成为新知园地的“拓荒者”!
要想让学生成为新知园地的“拓荒者”,我想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现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生疑;也有的学生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会遭到老师的冷眼、同学的嘲笑,不敢妄然生疑。还有一种偏向就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质疑存在片面认识,认为让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是浪费课堂的黄金时间。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心理和认识上的障碍严重干扰了学生生疑的欲望,成了学生探求新知、思维进益的绊脚石。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端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师生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其次,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生疑,保护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甚至幼稚,我们切不可“一棒子打死”,而应加以肯定、鼓励,以逐渐消除学生怕质疑的心理。对那些不会生疑的学生,要了解情况,通过多种途径耐心启发、疏导、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在课上多点拨、课后多辅导,还可利用预习、复习时相机布置质疑作业,从而使学生从不愿参与逐渐发展为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总之,凡是有撞击学生智慧火花之处,教师都应善于倾听,想方设法提供其闪光的机会。只有不断创造条件,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大胆生疑”的习惯,训练他们的探索性思维。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在学习中,如果能让学生学会多方位的质疑,对启发求知欲、提高阅读能力将颇为有益。
学生在预习中,引导他们从课题、内容等入手提出疑难,从而感知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出示课题就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此问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纷纷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何能想到用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过程怎样?”“借箭成功吗?”这样在多向质疑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进一步探究课文、掌握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讲读课文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的领会——思维阶段,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择机引导学生如何就课文的重点问题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己质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最终解疑,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会主动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问:“你们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五次战役指什么战役?”“为什么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没有哭,却和志愿军分别时哭了?”“大嫂为什么要去前沿挖野菜?”……这一系列的疑问成了学生阅读活动的指路明灯,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共鸣,使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深入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教完一篇课文,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必然或多或少地对课文存在一些不懂或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再质疑的机会。如在《草船借箭》教学结束时,教师可留一些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学生发问:“诸葛亮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才智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抓住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有的学生说,他当了多年的军师,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有的学生说,他善于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在众说纷纭中,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课文的中心,同时培养了质疑问难、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学生爱质疑是一个好兆头,但时常会出现质疑的问题不集中,见字问字,见词问词,有的甚至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的臆想乱问,针对学生质疑的“乱反射”现象,我们应做好引疑工作,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把疑设在“点子上”。为此,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质疑水准定会大大提高,质疑的切入口就不难突破了。
学生质疑是思维的起步,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应积极引导、鼓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裕的质疑问题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使他们常处于“质疑问难”的氛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吸取知识、驾驭知识,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要激励他们在新知园地拓荒,实现学会创新,自主学习探索,从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以期实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