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亮 聂岸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让音乐和舞蹈相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强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能陶冶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从小就学会去欣赏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提高欣赏能力。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体能、艺能、知能、气质于一体,对青少年各方面素质均起着促进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儿童的舞蹈基本功,培养儿童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实现孩子的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培养儿童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3、培养儿童良好的姿态和气质
4、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并且促进儿童全脑的开发。
5、培养少儿的兴趣、信心、毅力、意志等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少儿智力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程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倡学科综合,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综合。舞蹈教育是很独特的一门教育,它在小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具备的,它能更好地更形象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性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智力、表现能力,让小学生感知美、表现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到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同样,教师也要抓住学生心理采用“赏识教育”,让舞蹈更充分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到作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学生们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不仅要记住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还要记住舞蹈动作与舞蹈律动,记住每一舞句所表现的情感。没有良好的记忆力是无法完成一个舞蹈的,一堂舞蹈课与一堂文化课相比较,舞蹈课所需的记忆远远大于文化课。因为音乐的节拍、舞蹈的动作、情感是变化的,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变化过程,记住那些瞬间的定格。舞蹈课所需的记忆力大部分来自知识的理解与积累,而积累来自大脑的记忆,孩子们在舞蹈课上得到的这种锻炼无疑给予了他们学习上极大的帮助,这说明舞蹈这种特殊的锻炼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很有好处的。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在学习中有一些双人配合的动作,还有因队形变化而产生的个人与集体的配合,从而使学生改变自己来适应相互配合的环境,学生从此变得会笑、爱笑,而且开朗活泼。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例如让她们用肢体语言去模仿表现白云、小溪、开火车的姿态、吹泡泡及各种小动物姿态等等,她们天真无邪的情感与动作往往为我创作儿童舞蹈奠定了基础。
都说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赞同这一点。特别是在音乐课堂中,如果单一枯燥的学唱歌曲便会掩盖了孩子们内心世界对美的形象定义。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而舞蹈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感,提高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自身美的修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会跳舞的孩子是可爱而有灵气的,因为他们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更活泼更有想象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