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艳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今,在教育观念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是其主要特征,而这两个特征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探究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特定的例题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根据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找出最佳的解决思路,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一)课堂形式化,效果不明显 例如,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学生给出答案,然后问其学生是否学会,都回答会做了,一步一步地根据老师所发出的指令来进行。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此次的探究,还与老师存在着互动。但实际上学生一直都是按照老师的指令来进行的,根本上并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学生对数据的强行记忆,对独立创新思维的启发无任何有利之处。
(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短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少数学生的回答代表了全部学生的回答,因此老师为了赶进度,整个教学课程下来速度过于紧凑,虽然也给予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但是思考的时间短暂,以此在极少数的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学问题就跳到了下一阶段。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还在思考当中,部分学生直接跟随其他同学的答案,促使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在其探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乐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问题 学生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增加了学习的抽象性和难度,创设学习的情境可以模拟知识发现的情境。在创设的模拟现实的特定情境中出现对其发展有益的数学探究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小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产生愿意探究、主动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指明进一步数学探究方向,促进数学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当前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着形式上的情境创设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表面肤浅情境创设的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实效性与数学味,没有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应有功能。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以小学生需要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并且以探究问题为主线,从小学生已有的跟当前数学探究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出发,遵循数学学科知识系统间的内在逻辑思维,结合与现代生活等有关的数学信息,合理组织与利用教材,整合数学教学内容,通过蕴藏小学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思维活动,带领小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认知境界。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小学课堂氛围 主动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加强与每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宽容与友善,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获得自身价值的满足感,从而成为激发其今后学习的动力。
(三)展开多形式的探究活动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都希望教师能够直接公布答案,长期以往,学生就无法进行独立思考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维形式,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数学的教学又可以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主要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从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培养自身分析问题、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学会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