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根 袁文晓 北京体育大学
爆发力素质对许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是最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在实际比赛中,功率常常作为衡量爆发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的训练中,爆发力训练通常采用传统组安排形式,即组与组之间存在间歇时间,组内没有间歇时间。但研究发现在爆发力练习中采用传统组安排形式时,练习动作的功率输出会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最终导致爆发力练习效果下降[1]。于是为了防止疲劳对功率输出的影响,人们决定在组内添加一定的间歇时间,这种训练安排形式称为聚组训练。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当前国内对于聚组训练的研究尚属空白,国外则有初步研究。因此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探究不同聚组训练安排形式对爆发力练习的急性影响,以此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发现,国外对聚组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组训练对爆发力练习的急性影响,根据不同研究者在实验中所采用爆发力动作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爆发力练习分为自重和杠铃负重爆发力练习。
Moreno[2]比较了传统组自重蹲跳练习和聚集组自重蹲跳练习的动作功率输出差异。传统组采用2组,每组10次,组间间歇90秒的训练安排,而聚集组采用10组,每组2次,组间间歇10秒的训练安排,两种安排模式总休息时间一致,而休息时间频率不同。结果发现,聚集组训练安排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维持练习动作的功率输出、起跳速度及跳跃高度。
Hansen[4]以半专业的橄榄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聚组训练及传统组训练对负重蹲跳的功率输出影响。在实验中传统组受试者以40kg作为负重蹲跳负荷,完成4组,每组6次的,组间间歇时间为180秒的训练量,不包含组内间歇时间;聚集组1则采用相同的负荷和练习次数,但将组间间歇时间减少为120秒,而在组内增加12秒的次间间歇时间;聚集组2采用相同的负荷和练习次数,但将组间间歇时间减少为120秒,而在组内则在每完成2次练习后间歇30秒;聚集组3采用相同的负荷和练习次数,但将组间间歇时间减少为120秒,而在组内则在每完成3次练习后间歇60秒。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组和聚集组在力的输出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在动作速度及功率输出上出现显著性差异。
Hardee对聚组训练对杠铃高翻的功率输出进行了探究,实验对象为10名业余的举重爱好者。研究者制定三种不同的练习方案,包括传统组,聚集组1和聚集组2,训练负荷为80%1RM,完成3组,每组6次高翻,组间间歇时间为180秒。传统组训练要求受试者连续6次练习,聚集组1则在每次练习后包含20秒的间歇时间,聚集组2则在每次练习后包含40秒的间歇时间。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传统组,两种不同形式的聚集组均能够有效维持练习动作的力量、速度及功率输出,并且包含更长次间间歇时间的聚集组2相比聚集组1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动作的力量、速度和功率输出。
本文认为在爆发力练习中聚组安排形式相比于传统组安排形式是更好的训练安排选择。聚组训练安排对于自重及杠铃负重类爆发力练习均有良好的训练效果,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维持爆发力练习动作的力量、动作速度及功率输出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爆发力训练对身体产生的刺激程度,更加有效地提高爆发力练习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