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虎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院校在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校企校政合作等方面提出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行政管理;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1-0086-04
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科长期承担着为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管理人才的重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由于对“应用型”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准确把握,加之对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路径依赖,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国家政策初衷未能高度契合。因此,首先需要从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方式谈起。
一、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三类人才作了区分,明确提出重点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首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进国家政策文件。此后学术界和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作了充分探讨,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非学术性研究性工作,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即“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1]。也就是说,学术性人才长于理论研究,技能型人才擅于技能操作,而应用型人才兼而有之,既有一定的理论储备,又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最为鲜明和本质的特征是“学以致用”,其前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途径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服务面向是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培养层次,一般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前者偏重于应用型知识研究,促进应用型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硕士和博士教育阶段[2]。后者应用型本科人才则偏向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式既有别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同应用型高级人才有所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以区域和行业作为服务面向。从国际经验来看,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无不将行业和区域經济发展作为主要服务方向。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基层社会建设的活力,人才资源成为决定因素。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目标的提出,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由地方院校转变而来,根据地区和行业发展的特点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规格。市场需求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实现对人才的“有效供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错位竞争的原则,着力在“应用”上做文章,以应用能力作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规格在知识体系方面表现为学生具备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同时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强的发展后劲。在能力结构方面表现为具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社会服务一线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法治和道德素养、科学和人文精神、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3.以实践贯穿培养全过程。注重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方向设置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产为关键、以学为抓手,以研为突破点。课程设置适量减少理论性课程比例,增加实验类和实践类课程比例,尤其是增加行业企业一线锻炼学分比重。注重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学习锻炼,以应用型教师培养应用型的学生。课堂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和参与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论文、设计环节紧扣行业企业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校外完成设计和论文任务,重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环节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考核。
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方法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与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坚持以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综合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评价主体更加广泛,除高校外还包括行业企业、技能鉴定机构、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社会团体、专业评价机构等;就评价内容而言,除重视知识性评价外,更加重视实践评价和技能评价,建立起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指标;就评价方法而言,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定量评价,同时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价法等现代绩效评价方法,使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3]。
二、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来,很多地方院校开展了积极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大多集中在理工科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中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指南,
行政管理专业一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沿袭学术性人才培养目标,或是照搬重点大学的做法,过于笼统和宽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另外,自恢复重建以来,行政管理专业长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后来纳入公共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设定时容易过多偏向政府管理,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忽略了企业行政管理这一广泛的应用领域,专业方向单一,与现实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还表现为未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基层建设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致使部分学生发展方向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困难。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首先表现为重理论课程轻实践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符合,这既有观念上的障碍也有现实原因。文科专业重理论教学,理工科重视生产实践的固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发挥着作用,另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场所和内容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初期,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比例较低,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积极性不高。课程体系不合理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专业建设的政治学色彩浓厚,理论课程设置中偏重政治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学类课程不足,技能类课程较少,学生“偏科”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
(三)教学方法陈旧
注重理论讲授,忽视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项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缺少学生参与和互动,这是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构成矛盾。教学方法陈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出勤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对知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缺乏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教学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课程考核方面以卷面考试形式为主,形式单一,命题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灵活性,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知识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不够,很多地方院校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重点集中在理工科专业,忽视文科专业,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面对科研、升学和职称评审的压力,与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接触机会较少,中老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师学科背景、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学科背景方面,政治学学科教师比重较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长于理论而短于实践,与现实需要脱节。年龄结构方面,老中青断层使得“传帮带”无法实现,青年教师提高慢,后劲乏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出现自有师资缺乏,外聘教师比例过大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外聘教师比例曾一度达到80%,教师日常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五)校政、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充分有效的校政、校企合作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初期的校企、校政合作不够深入具体,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产学研模式未能真正建立。合作方式以学生认识实习为主,缺乏顶岗实训,时间固定且短暂,学生仅仅对政府机关及企业管理现状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做粗略的认识了解,走马观花,实效性差。高校对实习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特点缺乏深入调研,政府及企业人员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有效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未能与时俱进地贴近行业企业现实需要。师资力量未能实现双向交流,较少引进行业师资充实教师队伍,教师到政府及企业调研实习以参观为主,形式大于内容。此外,学生毕业论文和实践类作业往往闭门造车,选题未能贴近管理和生产实际,问题陈旧,缺少实际应用價值。
三、行政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综合评估为契机,以2014、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运行为着力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就专业培养目标做出了调整,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首先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宏观政策环境对高素质、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出发,立足区域和行业管理、生产和服务一线,本着错位竞争的原则,提出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淮海经济区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小型企业”,人才的就业范围更加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在基层党政组织和中小型企业顺利就业。“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方面着重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即调查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专业特色”凝练为“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校政、校企合作深度契合”。
(二)实施模块化培养,分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母体学校学科资源,我们探索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专业发展方向和服务面向的培育和引导,拓宽专业服务领域,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模块1: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随着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考原则得到彻底贯彻,公考热持续升温,然而基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报考热情不高,我们将此作为教育引导的重点。此外,校外公考辅导机构良莠不齐,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我们在专业课中强化《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核心课程,在专业方向课中设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公务员面试》等课程,强化应试训练,为学生备考助力。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和老年事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不断增加,我们在本模块中开设社会保障管理和老年事务管理方向专业,满足市场需求。
模块2:中小型企业行政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对掌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知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本模块开设《经济学》《经济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知识储备。随着 “一带一路”战略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推进,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对外交流能力和外语驾驭能力的管理人才日趋紧俏,我们适时增加《商务英语》等模块方向课程。
为满足学生职业资格鉴定需求,学院成立技能培训中心,赋予发展素质学分,引导、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为满足部分学生考研升学需求,我们重点加强考研课程专项训练。如开展考研英语、政治强化训练,针对各招生单位普遍要求的《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增加课时等。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升学率近几年一致保持在13%以上。
(三)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类和应用类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是减少政治类课程,增加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学类课程比重,同时缩减纯理论课程,增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着重增加实践和实训环节比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通识教育课实践;二是分项业务实践;三是综合业务实践;四是专业实习;五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上,按照先分项后综合、先校内后校外的思想,依次设置课内实训、综合实训、综合业务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整个实践体系与理论课程呼应配合,科学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有力,真正做到了制度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经费落实和指导教师落实。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达到26%,增设了《行政能力实训》环节,重点提高学生的公文处理、会务管理、社会调查、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八个方面的能力;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达到35%,增设了《政府机关工作实务》环节,每周一天安排学生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直接顶岗实训,为期24周。
(四)创新教学与课程考核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堂教学在完成理论讲授法的同时,更多地采取情景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演讲法、实践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素养的有力手段。如“公共政策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安排的“政策分析小组”“时政评论员”等环节受到学生欢迎。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合理性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从考核形式来说,我们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50%,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来源。课程考试命题减少了纯理论和记忆性内容,体现灵活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类课程考核赋予实习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更多的权重,从而更加真实反映学生实践效果。
(五)实现校政、校企深度协同育人
1.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的首次调研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和徐工集团,贾汪区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与贾汪区政府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区科技局、信访局、环保局、婦联等单位成为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在实习中考察煤矿塌陷区转型发展状况、调研绿色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新时期信访工作改革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与徐工集团、徐运集团等徐州的5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学生企业行政管理实训任务。
2.加强校外专业建设专家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聘用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立校外专家讲师团制度,定期开展讲座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
3.以校政、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鼓励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和调研活动,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4.增强论文与设计环节的实效性。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减少纯理论研究,避免陈旧的选题,鼓励学生将基层政府当前主要工作任务尤其是难点问题作为选题方向,接地气,求实效。鼓励学生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积极探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鼓励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加入学生组织,承担学生干部工作;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中开展行政伦理和依法行政教育;开展政府与企业组织管理、社会治理方面的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实效,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